Bust Shot

Bust Shot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圣诞节最想做的事……


罗锡为牧师

昨晚,和大女儿希贤有个约会,去圣约翰座堂听Cecilian Singers 的”Christmas By the Sea”圣诞慈善音乐会。诗班一共唱了十五首世界各地的圣诞诗,会众也唱了四首耳熟能详的应节诗歌。会后,教会的会友预备了「果批」、mulled wine和果汁。Mulled wine是热饮,一种英国人的饮料。不懂得他们用什么材料泡制的,喝进肚子,全身温暖。如何假如天气冷一点,圣诞气氛更浓。

希贤说,很怀念从前在加拿大过圣诞节、唱圣诞诗的日子。当时,将临期到了,就把圣诞树从车房拿出来,布置家居。那棵圣诞树女儿未出世就己经在那里,从香港搬到加拿大,直至塑照老化,折断、不能再用而退役。我们很喜欢唱圣诞诗,女儿们编制了自己的圣诞诗集,曾在家里和教会的圣诞节家庭聚会,让老老少少都唱得开心。我也收集了一些圣诞诗集,也有一大批圣诞音乐黑胶唱片,现在都没有唱盘机可播了。

希贤说,很怀念在加拿大的圣诞节日气氛和唱圣诞诗的日子。我也是。其实,圣诞节是一个教会的日子,家庭的日子。不过,香港生活太忙,圣诞节也商业化得没有了圣诞节的温馨味道了。

假如我有多一点精力和时间,我在圣诞节最想做的事,是开一个像”Christmas By the Sea”,简简单单的音乐会,让爱听爱唱圣诞诗的人都来,只做一件事—唱圣诞诗。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牧师的微笑


牧师的微笑

日期:2008-12-11

原來牧师,不用讲道,只是微笑,已經牧养了。

在上主日浸神信徒神学教育课程毕业礼后,有一位毕业同学走过来,对我说︰「牧师,看见你在台上不住向我们微笑,觉得你很慈祥。」
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形容我的「笑容」。第二天,一位硕士学课程毕业生,寄来跟她的合照,她说︰
「很开心在毕业典礼那天见到您!尤其您在台上向着我们一众毕业生的亲切温暖笑容!」
原来我的笑容不单慈祥,在冬日的下午,也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谢谢她对我这样说,让我以后会笑得更溫暖。
当天下午,我坐在主礼席上,除了向台下三百位毕业同学微笑外,没有别的事做。身体是疲累了,仍然向他们微笑,向每一个上台领学位、证书的同学微笑。因为他们为装备自己去事奉,为追求神学知识付出努力。我在那里是向他们一个一个致敬,因为他们都是神国的尖兵。
我习惯了把微笑挂在脸上,那是真切的、诚意的,因为踫面的都是我的弟兄姊妹,街坊邻里。如果有弟兄姊妹在路上或车上,偶然看见我脸上迷茫,或好像心不在焉,请原谅我。我不是「目中无人」,我可能陷入沈思中而已矣。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口耳相传的信仰

罗锡为牧师

「从此,以色列再有出过一位先知,能够如摩西一样,蒙耶和华选召,面对面承教;奉耶和华派遣,埃及向法老及全国臣民降下种种神迹与征兆; 并且如同摩西,在全以色列眼前,举手展示如此大力而可畏之极。」(申命记34:10以下)

这一段经文,耳熟能详,出自牛津出版社《摩西五经》,译者冯象。冯象不认是「基督徒」, 也非神学家, 却精通圣经原文,对圣经研究很有心得。他多年前开始翻译圣经,去年出版摩西五经,今年陆续出版了智慧书。

他干嘛要把圣经再次翻译?他说,通用了快一百年的和合本译得不够好。他用流畅、传神,生动的生活语言,并贴近原文原意,把圣经翻译出来。他的译本,经学者都认为洽当。

他说,基督教信仰从起初是藉耳传面授,而代代相传的,摩西五经尤其是如此。。他说,圣经大部份是历史事迹, 摩西五经乃经过很多年口头传述, 先是口传, 用人物、事件, 诗歌,故事来教导人。经文朴素, 少用哲理, 逻辑论证,而多用具体情节来表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藉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在神的子民的家里,和聚会中,流传下来。

信仰是代代相传的。神的话语要在家里世代传颂。冯象认为中文圣经应该要把这个特色译出来。连一位没有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中国学者都明白,并且把圣经朝这个方向,传神地,准确的翻译出来,让今天的读者能把圣经的故事,「读」得明白,「听」得清楚。

今年,我們教会的主题是「代代相传,实践使命」 我们要把我们信仰的经历,圣经的情节,下一代「口耳相传」。不单是主日学教室里的事,也是在家里,生活里的事。我的两个女儿年幼时, 常常向她们讲床边故事,很多是圣经故事, 今天她们仍未遗忘那些故事的情节。

「活出信仰、代代相传」 ,责任在父母,长辈,牧者,和教会的长者。信仰是这借口传面授,一代接一代,流传在上帝儿女的生活之中。而这一本冯象译的《摩西五经》,由非基督教出版社出版,在坊间发售,有助于上帝救恩的事迹,流传于民间,相传于世代。

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你要怎样对待耶稣?


罗锡为牧师

读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你会读到有些人「央求耶稣离开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有一个解释,耶稣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颠倒了。如果他们给主耶稣一个位置,他们必会全然跌倒。

例如,我们能否得救。

通常人们不会这样问。只会问︰我做得够好吗?

当我邀请人信耶稣,或受浸时,有不少人会如此说︰现在还做得不够好,让我先做得好一点。这是用行为、言谈、举止作为判断自己和别人,作为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在上帝面前有没有地位的标准。

钟马田(Martin Lloyd-Jones)说,「这是一种肤浅的判断,是福音要对付的仇敌。」即是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与福音作对,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看看圣经,和主耶稣所说的福音是什么?福音百分百是上帝的恩典。耶稣的救恩,把审判的标准改变了,不再受道德和行为来判断。得救的关键是︰我是否接受主耶稣是我的救主。

钟马田所说的很有力,他说、假如我以道德和行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一定会被定罪,因为我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假如用犹太人的律法来审判,我就完全站不住脚。如果用圣徒的生命来判断,我得救的机会更微乎其微。如果用拿撒勒人耶稣所启示和活出的完美生命来评断,我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靠着上帝永恒的恩典,这一切考验都取消了。」(《新约福音讲章》)

只有一个问题仍留在我们面前。你能否得救,取决于你要怎样对待耶稣。你是否接受祂作你的救主?你是否让祂与你同在?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圣职的召唤


罗锡为牧师

年青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牧师?他们这样问,会以为一定有一种神圣的召唤和奉献精神,一个人才会接受圣职。

不要以为当牧师总会受人尊敬。未必然。我亲耳听过一位老牧师说,他爸爸有三个儿子,他爸爸说,大儿子读书很出色,供他读医,将来当医生。二儿子也很有才华,送他去读工程,学成是工程师。三儿子不是读书材料,所以由他去读神学,当个「穷传道」罢。这反映在上个世纪初华人教会传道人的身份和形象。

当然,传道是个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清高志业,但是,又要与「不穷不传道」这个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抗衡,于是,有一辈的传道人的自我形象偏低,而影响之大,可以问一问他们的儿女。念中学时,有同班同学她的父亲是当牧师的,当时出于好奇,问及她有一位牧师爸爸的感受如何。反应是出乎意外地负面,抱怨全家都捱苦。后来在神学院受造就时,一位当了多年的传道的校友对我说,做传道人有苦自己知,绝不会鼓励儿女继承父业。

今天情况大不同。读神学要求相当学历,社会地位提高了。薪水与要求的学历和工作的责任来衡量,仍旧抛离「大市」,可幸已不用捱穷了,因为有配偶的另一份收入支撑拉扯过去,一家的生活不算苦了。问题也在这个地方,既然传道人的生活不再清苦,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也相对地给淡化了。有时,有些人会以为传道人每个礼拜讲一篇道,到会友家中拜访拜访就「交差」,所以是份「优差」。

没有从天而来的召命,和为主牺牲的心志,而去传道活该自讨苦吃。可是,蒙召献身传道的人,也需要有人尊重他们的职份,并欣赏所作的工,否则也不容易干得长。有人鼓励,传道的生涯容易一点。不过,人的尊重和赏职,不是想当然,挫折也无可避免。所以,借用马丁路德一句名言作结︰「要逃避圣职,像逃避地狱的火。」圣职这一项崇高的托负,「明知十架在前头」的心理准备,也要面向它前行。

Friday, November 28, 2008

先医好个「心」


罗锡为牧师

有句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什么叫「心病」?「心药」谁来处方?

跟人有「心病」,看别人总是看不对眼。圣经里有一段谈论待人之道,就是主耶稣在山上宝训所说的著名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耶稣说,人与人相处,贵乎「和」。在奥运开幕礼上千人砌的字盘所现出的「和」字,代表我们所追求的一个心灵和人际的境界。

「冲突」是怎样发生的?与人有心病怎去医?耶稣说到有些人看到别人眼中的「剌」,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那是问题之所在。别人眼中有剌,看得不顺眼。但是,应该先察觉自己也有严重的眼疾,先医好自己的大病,才去挑人家的小毛病。

耶稣说的那只有梁木或有刺的眼睛,是心灵的眼睛。祂关心的是我们内心是否澄明,那是「病」的源头,也是人的「死穴」、盲点。别人的死穴,你看在眼内,自己的盲点,也暴露在别人之前。看人不对眼,跟人过不去,自己也不好受,日子也不好过。

要心境复归平和,对别人好,对自己好,要为自己的心灵照一照「内窥镜」。内省,能使内心澄明。体己之道,不是看别人之不是,也不是跟自己过不去,而是敞开怀抱,在造物主面前得到祂无限的体谅。

那是一服最有力的心药。

Thursday, November 27, 2008

谁偷了我的教会?


罗锡为

有一位牧师,把一群青年人自少就提携着、栽培着,期望他们是教会的将来的支柱。他们一个一个的成长了,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孩子了。牧师对他们的关怀从未减少,只是等待他们在教会负起更多事奉岗位。可是,他们其中一个跑到别的教会去。然后,这些青年人,一个接着一个,跟他蝉曳过别枝。有的说是寻找自己成长空间,有的说为下一代属灵的成长找出路。牧师想不通,他们都不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吗?他认为,别的教会把他的小羊偷了。

移民潮方盛的时代,加拿大某教会,每个礼拜都来了一两家新移民。起初他们都很兴奋,教会人多了。渐渐,他们觉得不太舒服。做礼拜时他们惯常坐的座位,给人占了。而牧师好像没空理会他们,少去探访他们了。教会成立了新的团契,牧师每次聚会都去,而旧有的聚会,牧师都不常见影踪。他们一谈起来,都有同感。牧师给这些新来教会的人偷去了。当教会没法再容得下这么多新朋友时,牧师建议扩堂。他们为了保住牧师,不让给偷走,把牧师的意见否决了。

一群教会的创会元老,忽然发现他们的教会好像不存在了。自从牧师上任已来,教会做事的方法跟从前不同。教会没错是有很大发展,人数增加,事工也增加了。不过,他们却不是味道,因为向他们请示意见的人愈来愈少,都听牧师的带领而行。牧师才来了两、三年,那里能像自从第一天就在教会聚会的忠心份子一样,明白教会的需要。他们坐下来,探讨这个现象的根由,结论是牧师偷走了他们的教会。

谁以为有谁偷走了他的教会,其实就是把基督的教会偷了,当作是自己私人的东西。

Tuesday, November 25, 2008

传道人为什么不怕金融海啸?


罗锡为牧师

有一位会友发了个email给我,说,羡慕当牧师的我,工作和收入都稳定。

从没想过当牧师可能有这个「好处」。这个会友这么说,让我明白,他不知道奉献做传道人是什么一回事。以我的经验,传道人的收入,可以说是稳定地比别人低,而且,也有不稳定的因素。

为求收入稳定而去当牧师的,不敢说没有。混饭吃的传道人,有也人在,但这些传道人不会受人尊重。

当年,献身传道,不是为了「工作稳定」。刚刚相反,乃是放下了更好的「前途」,高薪厚职的事业,选上一条「牺牲」的路。当时,夏令会常唱一首圣诗的,说︰「十字架的道路要牺牲,要将一切献与神」。奉献的路是全所有奉献与主,那么个人的成就,和得失,都不在计较之内。

出来传道最初的日子,在福音机构事服,经验过收不稳定。凡靠奉献来支持的福音工作,就有这么一个凭信心生活的因素存在。

有一段时间在FES出版部事奉。那时新婚不久,师母刚从神学院毕业。可以说什么也没有。我们生活很简单。有时,机构的奉献收入不够支付同工薪酬,七折、八折支薪也常有。但是,我们凭信心生活,活得很快乐,从没有后退的念头。

一早知道,传道人的生活是刻苦的,绝不会发达,也不会饿死。他仰望神的供应而生活。传道是从神而来的召命,就算没有薪水,也去传道。

从前,传道人的薪酬很微薄,现在算是好一点,但一般是比别人差。传道人不是因为粮饷而事奉,而是神的呼召。在经济低迷的日子,传道人是乐意和弟兄姊妹一起过紧日子。经济好的时候,教会没有花红,也不会加薪,但是,一样乐意为神工作。

就算金融危机之下,全教会的会友都失业,教会一毛钱也没有,牧师也不会跑掉,因为他知道,他是牧人,不是雇工,不是为金钱的报酬打工。最初,奉献自己的时候,他已经与主耶稣同钉十架。

Friday, November 14, 2008

红烧「牧师肉」

罗锡为牧师

今早,一浸请了华福总干事李秀全牧师主讲差传主日,在三堂崇拜其中一堂,他用了一个牧师讲道的「老笑话」(old joke)。

笑话是说,有一位太太不满意牧师崇拜的讲道,说牧师浪费了她的时间,一边开车回家一边骂牧师讲道不济,骂了十多分钟。她的儿子年纪小小,童言无忌,对妈妈说,为什么为牧师讲道那么生气。刚才看见妈妈在奉献盘子上,放上了一块钱。儿子接着说,付一块钱不能期待太多,看一场电影也要十多块钱罢。

这是个「讲道学」的笑话,我没讲过。我不太会说笑话,可能做人太严肃了,就算说了,人家听了也不会笑,所以很少在讲台说笑话。很羡慕有些会说笑话的牧师,在讲台能说一个笑话,也以替会友解闷。如能能说一个「红烧牧师肉」的笑话,更为那些不满意牧师讲道的信徒消消气,藉此也自嘲一番。

很多牧师每个礼拜都要讲道,可能不只一篇道。例如我在上个礼拜,就写了两篇信息,一篇为周刊的牧者心声写的,另一篇是为差传特刊写的。同时讲了三篇不同题目的道。一篇为青年崇拜讲的,一篇是职青团契的专题、另一篇是大堂崇拜的差传信息,一篇讲章在三堂讲。除了日常的行政,探访,会议、辅导、写作,和参加各种经常聚会外,还要讲道,真的很吃力。如果信徒说我讲道讲得不好,我会很灰心。

只有很少的教会,即是只有大教会,才有能力让牧师别事不管,只管讲道。如果没能如此,比较小的,人力不足的教会,倒可以安排客座讲员来讲道。客席讲员,都会把他最好的,最动听的讲章带来,可以解决信徒对听道的胃口问题,不过,问题未解决,其实是本末倒置了。喂养信徒,是牧师的责任,只有牧师最明白自己的羊的需要。牧者讲得不及外来讲员,还是要讲。讲得不好,如果不是因为预备得马虎,而是恩赐及能力所不及,信徒还是要加上体谅。

其实,个个礼拜给「红烧牧师肉」加料,还不错,至少他的会友都每主日回来听他说什么,没有跑到别家羊圈挑草吃。

黑雲的銀邊


羅錫為牧師

金融海嘯的影響,愈來愈「埋身」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更加悲觀?在乎你怎樣看。

每朶黑雲都有滾了銀邊,即是黑雲的背後有陽光。就事奉的機會來說,這場鋪天蓋地掩至的危機,不無「好處」。

神的兒女,從上帝的國度,用永恆的眼光看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早一陣子跟柯廣輝律師談到金融風暴對專業人士的打擊有多大。他說,是好事,他們心靈空虛,失去所恃,正是向他們傳福音的最好機會。最近上畫的「美麗人生」,和去年的「奇異恩典」就是他出錢出力做的一些福音事工。

今天,蘇穎智牧師和我通電話,分享鐵嶺的聖經主題公園的進展。順口問一句,金融海嘯對這個計劃的影響。他說,有些答應了奉獻支持的人,手上的錢虧損了。可是,卻有許多人這麼想,反正把錢投資在金融和生意,也會無端不見了,不如把錢投資在有永恆價值的事上。把錢存在天上,有永恆的回報﹗

神的兒女們,金融海嘯帶來重重的事奉機會,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為神國效力。

Thursday, November 06, 2008

生活就是布道


罗锡为牧师
2008-10-23

《请君出瓮》变成《走进世界》。

《请君出瓮》本来是一本谈布道的书的书名。译自贝碧琦的原著”Out of the Salt-Shaker”。译名不太贴切,误导人想到别的地方去。最近,书名重新译为《走进世界》,副题是︰「生活就是布道」。很有意思。

Salt-shaker 中国本来没有, 中国人不会把盐瓶放在餐桌上,要放调味料就放酱油碟。「从盐瓶出来」的典故是主耶稣在山上宝训所说的「你们是世上的盐和光」,四年前我在崇拜以这为题讲过一篇道,想重温可听录音。世上的光不应放在斗底下,盐也不应藏在罐子里,要走出来,走进生活里去为主作见证。

贝碧琦说,布道要生活化,而生活化就必须人性化。不吃人间烟火,只顾活在教会墙内的基督徒,不能令世界上的罪人信服基督。布道不是在教会里面做,而是要进入世界去做的。传福音要在现实的生活里,信仰的话题与生活的话题分不开。

不过,感叹今天的基督徒,有多少懂得「生活就是布道」的道理?贝碧琦说,上帝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如差遣天使从天上撒下福音单张,宣告耶稣爱世人。香港人举头看见天上有天使散单张,人人争相捡一份,福音就在那一剎那间,传遍香港。可是,上帝没有采用这非人性化的「宣传」(propaganda)技俩。祂选择差祂的儿子耶稣降生人间,成为世人一份子,被钉十架而肉身复活,并差遣十二个使徒和教会去为这个福音作见证。祂差遣祂的子民,藉生命去影响生活,以生活的流露去领人归向基督。

生活化布道,是不是太艰深,太难以掌握吗?绝不。相反,基督徒不必受过训练也会做的布道,人人自动自觉,向周遭的人传福音。而是我们害怕自己人性化的一面会带来的「风险」。

例如,「耶稣人性的一面」是祂可爱的一面,也是世界讨厌祂的一面,而遭到拒绝。「人性化的」布道,要基督徒从「盐瓶」跑出来,会做成「危险」。贝碧琦说,基督徒的生命要有转变,要像基督一样,展现一个向别人敞开及与别人认同的生活,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人性,让别人知道我们同样有笑有泪,是个会受伤害的人。

跑出盐罐子会暴露弱点,表露真我,不能老是扮演圣人。那是一个有风险要承担的的处境。于是,有人继续藏匿在盐瓶里,不敢走出来。

主耶稣不被接受,被人杀害的原因,是以人的样式,在人群之中生活过。一个忠心跟随主,领受了传福音托付的基督徒,不会怕从盐罐子给摇出来,撒在世界中,发挥基督徒的影响力。

Monday, November 03, 2008

所需之粮


所需之粮

罗锡为牧师





金融海啸拍岸,卷走香港人多少个亿财富?没有人能说得清。谁人能幸免?有些人遭到无妄之灾,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损失。

收到一份「基金」报告单,告知我们的投资,蒸发了一大半。其中部份是替大女儿把储蓄投资的。为了这事,开了个家庭会议,把这个事实让女儿知道。她的反应是︰「不要为这些损失烦恼,天父不是把每天的饮食赐给我们吗?」

我们要为日用之粮感谢上帝,天父如此地看顾了我们。

记得三十年前,我和师母结婚之初,她仍在中国神学研究院读书,我在基督教教育机构当编辑,靠我那一份微薄的薪水维生。当年,曾为教会周刊的灵修版,写了一篇题为《拾吗哪的生活》的小品。我们把生活比作以色列民走旷野路,走了四十年,每天仰望上帝,天降吗哪养活了他们,没有一人捱饿,更没有人饿死。没有人多收吗哪而发达,因为吗哪只能存一天。当时我们的生活简简单单,不多的钱,刚够每个月使用,不曾为明天担心过。后来,师母毕业后,有两份薪水,却没有盈余。

后来移民加拿大,生活费比香港高,但做牧师的薪金不比香港优厚。最初也靠我一份入息,现买现卖,刚够付账单。可是多年来,除了房屋贷款,却没有欠过债。

回到香港,上帝的恩典够用。女儿都毕业了,还毕儿女债后,这两、三年有些微积蓄,买些基金,股票以作储蓄。从前两袖清风,什么金融金暴,与我们无关。现在手上有了些股票,基金,其实不多,心情就看着股票行情而今天升上去,明天落下来。这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让我们都忽然醒悟,原来「成也金融,败也金融」,看破了一个假像。金融之神好像耍个把戏,就能弄出些投资衍生物,一阵子就把账面数字翻了几翻,原来是泡沫,一场虚幻。

旷野路上的上帝,每日赐下吗哪。记住吗哪只能存一天,两天后就腐化了。我们的救主耶稣,教我们为每日之粮,祷告天父。祂养活麻雀也看顾我们。

天父日夜看顾,每天保守供应。我们还愁些什么?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银炼折断


罗锡为牧师

在我那位亡友的追思礼拜上,我以「银炼折断,金罐破裂」为题,说了一篇慰辞,典出传道书十二章。经文说的送丧场面,有点伤感。但是,传道者道破了人生人死的真相。

有一位前辈牧师在一个对教牧讲如何筹备丧礼的讲座上说,圣经里夹着三篇丧礼讲章,就可以走天涯,应付所有丧礼。我却会为每一个安息礼拜写一篇讲章,因为每一个安息主怀的人,甚至未信主的死者,那怕丧礼只来了几位亲友,都值得我为之写一篇讲章。何况为这位与我有多重关系的朋友?

我当过他教会的顾问牧师多年,那是个中小型教会,每月讲道一次,并主持主餐和浸礼。他在会众席上,如果每主餐主日都到的话,听过我不下六、七十篇讲章。我记得他很少缺席。

当时,我在福音机构事奉,每个礼拜应邀到各教会崇拜,或在机构主办的各种公开聚会中讲道,主要讲布道信息,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也有专题讲道,专题讲座或培灵会。求要自己在最佳状态,并把聚会的气氛推到最高潮。讲得多了,有点「跑江湖」的味道。唯有在那个我当顾问的教会,能以牧者的心情站在讲台上。偶尔,经过周末几场大型聚会后,会友看到我的疲态,会给我打气和关怀,让我有一种彼此牧养的感受。

我这位亡友的妻子,请我在追思礼拜讲道,令我深受感动。在座许多面孔都是我熟悉的,教会大部份的会友都出席了。我的亡友已「不在」,却「也在」其中,与他一起成长的弟兄姊妹、妻子、家人一起参加了他在地上最后一次的礼拜,直至天家的羔羊婚筵再相聚。

我那篇慰辞不是讲得特别好,因为早上已讲了三堂道,下午出席了个团契聚会,着实累了。但我相信他们听到了从前的顾问牧师说的信息……

传道者说,人的身体会劳损,像银炼折断,金罐破裂,水泉旁的瓶子损坏,井口的水轮破烂……所以,莫等闲,不要磋跎岁月到年老衰败,人生了无乐趣时,才记起有一位造物主。把握每一分力,和每一寸光阴,做应做的事,看爱看的东西,关爱身边的人。

Thursday, October 23, 2008

念亡友

罗锡为牧师
2008-10-16

一位朋友悄悄地去世。

不算是突然,因为听到他患了肝病的消息和为了他换肾而代祷。结果,做不到换肾手术。而他在形骸日渐消瘦下,终于返回天家。

我和他相识的日子不算长,当然也不短。和我年纪差不多。他当过我事奉的机构的董事,我当过他教会的顾问牧师。我曾在加拿大冒着大雪,把他送到机场,去与他未来的妻子相会。后来,他结婚,我证婚,而我将会在他的葬礼中讲道。

有许多人,会在我们人生路径上相遇、同行,或擦身而过。有一些人,好像天使,会从神那里传递一些信息,而那些消息,会领我们改变了轨道,逆转了人生。1997年,我知道神要我们在事奉上有所改变,我寻问祂是什么改变?我只知道神不是要做那些我所想象,或期待过的事。有一天,他忽然从香港给我挂了一个越洋电话,把我从加拿大安逸的生活带回香港,做起影视制作来。我们或许不会留意,那怕是一个动作,一句说话,或一些小事,都会给别人送出信息,和做成影响。

我会怀念每一个在我人生路上留下鸿爪的朋友,我当然也会记念那些我或许在他们的生命里,经意或不经意地,留下了我的影子的人。

Saturday, October 04, 2008

财务的捆绑和自由



罗锡为牧师




社会愈富裕,债务愈大,欠债的人愈多。美国就是那么一个社会,香港也愈来愈是。只不过中国人还是倾向于积蓄。

「债券」英文叫做bond, 是一种「积蓄」的金融产品,它应许了财务的稳定,却可能是一种「捆绑」。雷曼迷你债券令人欲哭无泪。

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一个人没向银行借过钱,他在银行的「信用」会很低,似乎和中国人的俗语,「有债有还上等人」相合。今天,和银行有来往的客户,经常会收到银行打来,推销借钱的优惠。大学生初进校门,就有信用卡公司提供各种方便,将一种「先买后付钞」(buy now and pay later)的生活成式,贡献给新一代的消费者,造就了一群「欠卡数」的新贵族。

财务公司的广告,争相替受债务压得透不过气的人「松绑」。那其实是有迷惑性的广告,将一个让人误以为可以获得「债务自由」的假福音传给人。没有那回事,只不过把一个债主或几个债主换了另一个债主。钱仍是要归还的,利息一毛钱也要算清楚。

先使未来钱绝对不是追求「财务自由」的正路,财务自由是由尽责的管理和精明的投质而来的。各人对生活的要求不同,收入也不同,价值覌也不同。但都有管好自己的财务的责任。我所说的财务管理,不单是那些投资,赚钱的点子。管收入也管运用,钱是要用的。今生享用不是罪过,但也要想一想,怎样把这些身外之物、用得其所,用得有意义。能与人分享,才是真自由。

Friday, October 03, 2008

一城早晨六点半


罗锡为牧师
2008-09-25

有一首我渴慕能经历的诗歌,是《中国的早晨五点钟》︰


”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传来祈祷声,

求神带来复兴和平,赐下合一得胜,

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传来敬拜声,

人人都献出真诚的爱,一心一意为中国,

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传来祈祷声,

飞越了万水千山,融化冰冷的心灵,

再没有捆锁,再没有战争,

为中国祝福扭转了命运,再一个好收成。”


中国教会五点起来祷告,你说是农村教会的生活。但是韩国早晨四点钟就祷告了?在香港,六时半仍还嫌太早,因为我们睡得晚,因为工作太忙,因为挂心的事太多,因为生活有太多难处,因为肉体却软弱了……

可能晨更祷告会,比在床上多耽一个小时,更是解决这些难处的方法。


今早,教会晨更祷告会,六时半人已经到齐,那是我十分兴奋的事。在大城市生活,六时半来到教会先祷告,后上班上学,也不容易。但是,一浸的晨更祷告会可以举行,是因为我们教会是个真正的社区教会,大家都是住在第一城附近的”街坊”(邻居),上教会祷告,没有交通困难。

从前,我参加的教会,有每个礼拜一次的早餐祷告会,七时半举行,很想参加,却不能参加。计算一下时间,八时半在尖沙咀祷告准时完了,要赶在九时前去葵涌上班,坐的士也赶不及。

在都会广场举行就不同了,今天六时零五分出门,从从容容坐火车六时二十五分回到教会。祷告会后还有一个多小时去享受与主同在的”安静时刻”,多蒙福。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菲佣”凑大”的一代



罗锡为牧师

香港特首纾民困的其中一项,是寛免两年的外佣税,受惠的是社会中产家庭。输入外佣任家庭助理,让妇女可以出外工作,增加家庭的收入,令生活更为丰裕。对社会来说,释放了教育女准愈来愈高的妇女的生产,即是提升了香港的经济能力。

沙士那一年,香港政府发明了”外佣税”,目的不点令人捉摸不着。在经济低迷时,要雇主为聘用外佣,每月缴付四百元税,能不能迫使或鼓励家庭改为聘用本地佣工,以增加就业机会呢?绝不能。没有本地人愿意拿外籍家务助理的薪水,去打”住家工”。

外地家务助理对香港最大的贡献,是为”双职”家庭解决了照顾孩子的难题。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始,从菲律宾,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等经济较落后地区,输入大量外佣以来,她们替香港的家庭带大了两代的小孩。第一代给外佣照顾的婴儿们,今天已为人父母。

西谚有云︰”摇动摇篮的手,塑造明日的世界”。 有没有人做过研究过,由外佣一手「凑大」的一代香港人,他们做人、处事的态度和生存的能力如何?这是个有趣的题目。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读书这回事


罗锡为牧师
2008-09-11


书到用时方恨少,那是从前信息未爆炸才会有的事。

传道者所说︰”读书多令人疲倦”这句话,应用在今天,体验更深。

现在是书多成灾。我的办公室就放不下我的书。把我收藏了几十年的中国教会历史书全数送给了一位在神学院教书的弟兄,仍腾不出太多空间,把所有的书放在架上。每次搬家就为「书灾」兴叹。

真的要拥有那么多书?

有一位拿到两个医学博士学位的神学教授,偶尔会应邀到医学院去兼些课。他说,从前,他念医科时,那本教科书只两寸厚,现在增订到五寸厚。从前,读了那么多就可以毕业行医,现在要多读许多许多。他发出一个问题︰

”真的需要读那么多吗?”

我年少时,跑到基督教书室去买书,书架上来来去去只有那些书。现在,每次去参观,都发现有新书出版。书种和数量泛滥起来,应该是看书的人多了,以及看书的人看的书也多了。今天,信徒属灵的知识增加了,灵命的光景是不是比从前的人长进?未必然。

我看的书愈来愈薄,愈来愈浅,对”高言大志”再没兴趣,因为读书多并不保证人会有人生的智慧和属灵的亮光。不要误会,我是读书人,并不反对学问。我的意思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属灵操练的方法。读懂一些书,益处比读过许多书还多。

书是要看的。我不能想象我身边无书,也不能不读书。一日不读书就觉言语无味。再久一点没读书,顿觉自己面目也可憎。坐拥书城而不读,或是读而不通,满脑子理论和空想,有知识而没智能,令人生活拖沓,疲倦不堪。

传道者所说的人生智慧,是生活上的体会和反省。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不靠雷曼兄弟可靠谁?


罗锡为牧师


这次,美国次按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不叫「风暴」,而叫「海啸」。预期其影响的幅度,比从前的「风暴」更大,更猛烈。

香港其实经历过很多场金融风暴,海外信托银行挤提而倒闭,恒生指数从千七点下泻那些都是久远的事,当时我一无所有。现在,我们夫妇有一点点公积金,投放在些什么基金,留作退休的生活费,却遭遇到池鱼之殃。但是,我们的心却坦然。我们都明白,我们有谁可以投靠?当然不是「雷曼兄弟」,他们一百五十年基业泡汤了。雄厚财力如AIG,今天也不能向谁保证什么。

不是老生常谈,每遇经济风潮就搬出那些不要积攒财宝在地上的道理来再说一遍。上帝的儿女必须要明白,真正的稳妥从上帝而来。作财务的好管家是份内事。把「他连得」埋在地下,会有虫子咬贼来挖。把它拿去投质会遇到更高风险。富贵繁华如烟云消散,我们明日的粮,我们的主会供应。

或许,我们都会遭到真接或间接的损失,结算的时候,我们想一想,教我们下半辈子能活得好一点的,是我们属灵的资源或是金融资产?最好是两者兼备,而上帝并没有拒絶过我们如此的祈求。但是,上帝的儿女是无入而不自得的,像保罗所说,无论身处任何环境,也知足。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

回到简朴,以单纯的心,作天父的儿女,最为安全。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你能饶恕吗?


罗锡为牧师

你能饶恕吗?有谁你可以饶恕?有谁永不可饶恕?

一位宣教士在通讯说,她在一个宣教士的退修会中,把她不喜悦的人带到主前,学习寛恕的功课,摆脱憎恨和忿怒的辖制。

我深受感动。

最近,我的思想不住围绕着「饶恕」这个题目在转。早前,有一个机构主办一个以饶恕和医治为主题的研讨会,请我在一个公开聚会中讲这个题目。自从来了一浸,很少很少答应出外「跑江湖」,实在走不开,跑不动。我说,让我祷告后才说。可是,「饶恕」这个题目,不愿意离开我,在我祷告中,很鲜明地摆在我眼前。

事奉了超过三十个年头了,我相信「饶恕」是教会要面对和学习的功课,也是牧养的切入点。「使人复和」与使人与上帝复和,是教会的职事。饶恕己经那么不简单了,复和谈可容易?最近,我们的神学院风风雨雨,教我心里沈了下去。
在神学院里不能饶恕,栽培出来的牧者如何能在教会承担「复和的职事」?而教会里自己不能彼此饶恕,如何能向世界宣布「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一位同工和我分享一出韩国电影,内容说有一位母亲,她的孩子给校车绑票,勒索。付了钱竟然撕票。在痛苦中,她寻到信仰,成为基督徒。后来,凶徒给逮到了,原来是校巴司机。她立志要向那位凶手传福音,并饶恕他。她跑到监狱里,找着凶徒,对他说︰「我信了主,愿意饶恕你。」谁料凶徒说,他也信了主,并且上帝早已饶恕了他。那位母亲极为失落,自暴自弃,并且把自己沈溺在罪恶中。

电影曾惹起争议,那是藉电影,针对基督教信仰核心的一场讨论。人需要被饶恕,也需要饶恕人。到底,真正的饶恕是怎样可能的?怎样发生的?「犯罪者」是否需要受「被罪者」饶恕,才可以经历饶恕?或是,「被罪者」是否得到「犯罪者」接受也的饶恕,才可以抚平创伤?无论如何,人人都有被饶恕和饶恕人的需要,无论饶恕是以什么形式表达和接受。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看看电影,作个讨论。

寛恕是摆脱憎恨和忿怒的唯一方法,但必须认清楚憎恨的面貌。憎恨需要敌人,没有敌人就无从憎恨。憎恨让人滋生摧毁敌人的心理。敌人既是一个憎恨,想伤害,或有利益衡突的对象。为什么在教会里,或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他最憎恨和忿怒的人,竟是自己的弟兄,或家里的人?让我们检阅一下名单,有那些「仇人」或对他心存忿恨的人,可以带到上帝面前,并自问能否饶恕?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喂养「机会」,饿死「难题」


罗锡为牧师

不要让有太多难题在面前,而裹足不前。当我们搞通了什么是重要的事,和P/PC平衡,我们的目标已不远矣。

续谈柯维的P/PC Balance前,再说一说「挂心圈」和「影响圈」。柯维的意思不是不理会需要解决的难题,或关心有需要的人。「挂心圈」一个人的责任,有些问题很紧急,不能置之不理,但不要为「解决」这些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消耗所有的精力。柯维的重点是,如果要有成果,就要先知先觉(be proactive),要主动出击,不能老是在响应和反动(reactive),那是捱打。由内而外的(inside-out)的成长和转变,才是通向「成功」的路。

举一个例子。我在早几天写过波海斯牧师的故事。他的柳溪教会既以「迎合慕道友」”seeker-friendly”而著名,为何波海斯会对来聚会的人那么不够”friendly”,让有人觉得给待慢了?因为他明白,牧师不能做所有的事。最初,他的教会只有不到一百人,每个礼拜,都忙透应付不了的需要,教会也没有增长。于是他停止下来,反省事奉的方向,改变了「迎新」的策略。然后召集愿意同心传福音的会友回来,重张旗鼓。教会的气氛改变了,牧养的观念更新了。柳溪教会变成seeker-friendly,因为每一位会友都是个小牧者,都去欢迎新朋友,栽培初信者、照顾有软弱的肢体。柳溪教会聚会人数增至近二万人。

那么,什么叫做P/PC Balance呢?P是production,即生产。PC是production capacity,即生产能力。柯维说,我会常常只关心「生产」,而不理会「生产能力」。他说,P是「金蛋」,PC是生金蛋的那只鹅。杀鹅取蛋,最大失策。有人「一根蜡烛两头烧」,日以继夜的工作,赚钱比别人多,表现比别人好,却忽略了保健,后果如何不用说。听说华人教会有些牧师永不放假,那不是他们比别人爱主一点,而是对PC的忽略。中国教会的传奇人物宋尚节是个「为主烧尽」的例子。我常有这个思想,如果宋博士能多活几年,对中国教会的贡献会不会更大?有人望子成龙,每天压迫孩子念书写作业,孩子的成绩不一定有进步。可是亲子关系(PC)搞得好了,孩子的成绩不一定突飞猛进,父母的「挂心圈」问题,给「影响圈」吸收了,父母子女互相充能的关系,变成「双赢」局面。

那是与「时间管理」或」「自我管理」必须抓紧的原则。把「重要的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能分辨「重要」的事先于「紧急」(却没有那么重要)的事,保持P/PC的平衡。他们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并且创造机会。

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他是个基督徒,写过许多有关领导和管理的名著,他说︰「做事有成的人(effective people),都不是着眼于难题的人; 他们都是着眼于机会的人。他们养大机会,饿死难题。」

人生难处实在太多了,不能不面对和应付,但是,不能老是招架。我们要不住成长,out-grow问题。我拿出这些东西来谈,不单是个教我们把事情办好,或作为教会领袖训练参考。我认为这些积极的思想,与圣经里很多的管理、领导的道理很吻合,并且与人生的成长,有启导的作用。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抓紧成功之钥


罗锡为牧师
2008-09-03

本主日的栽培主日,尹淑薇姑娘讲道引用了《与成功有约》(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作者柯维(Stephen R. Covey)的一句很重要的话︰”The main thing is to keep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来提醒我们。

那句话值得参考,那是一个解决个人和事业的难题的方法。柯维的书值得一看,不是因为是本畅销书,很多人看过,人看我看,或是它谈的是「成功」,其实不是一般以为的「成就」,而是做人做事能以公正、诚信、诚实、和有尊严的原则完成使命。柯维比起别的谈领导和管理的名家更普及,是他所说的「成功\」之道,在于个人的改变和成长。谁愿意谁都可达到。举例说,从前对「时间管理」的观念,可分有三代。第一代,是「工作单」(checklist),今天的事今天做,把要做的都做好。后来有第二代的看法,是「行事历」,把全年的工作都列出来,比较有前瞻性。第三代更先进,强调分优先次序,那些是重要的,那些是紧急的。有些事紧急,其实不重要。有些事很重要,但不是最紧急。当然很多事都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成功的人的习惯之一,当然是要「把优先的事放在优先」(put the first thing first)。

学时间管理,都不外上述这三门功课,不过柯维却提出第四代的观念,认为「时间管理」的要诀,尽在「自我管理」。他认为「时间管理」是起错了名字。最不容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已。他说,满足感从那里来,从期望和实现发生作用而来。期望从那里来,从我们「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而来。无论做人,或做事。做领袖的,或做管理的,想要「成玏」,就要明白柯维所说的「影响圈」是什么?那是我们能有先见之明(proactive),能执着先机,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去完成使命和目标。所以是极积的力量,影响圈扩大,叫我们愈来愈积极,即所谓「力上加力」。

「影响圈」有别于消极作用的「挂心圈」(circle of concern)。我没看过中译本,不知道中译本怎样翻译这个名词,我把concern译做「挂心」或「担心」。为什么是消极的呢?因为这个「挂心圈」,是由种种我们不能控制的,无法应付的,或永做不完的的需要而做成的,要求我们作响应。为了应付这些「期望」,我们变得被动(reactive),疲于奔命地响应或反应,因而耗尽精力,却不收效。当「挂心圈」不住膨胀时,我们以为自己爱心「爆棚」,是「救火英雄」,事实上是「影响圈」缩水,精力萎颓。结果我们弄得没法把时间管得好,因为事情不受我们控制。「挂心圈」摆布我们的行动,令我们永远没法按着目标、计划去行事。

柯维看透这些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之所在,提出第四代的期望,着眼点不在「时间」和「事情」,而是在「关系」和「结果」。即柯维称为的P/PC Balance。不明白这一点,就不明白柯维。有兴趣的明天再跟我谈。

Wednesday, September 03, 2008

“Why Don’t You Do This?”


罗锡为牧师

教会,是个不缺乏「意见」的地方,收集意见也不困难。教会有许多为不同年龄、灵程而设的团契、小组,在其中,都可以彼此「沟通」。

牧养教会要学习的,是聆听意见。事奉三十多年,听别人的意见比说自己的意见的机会还多。牧养最要紧的是聆听而不是讲道。说起听意见来,教会里真的不愁没有人提供意见。牧师听的意见最多,因为人人都可以有意见给他。前美国国务卿鲍维尔当军时,为要广开言路,在军中容许有一个”noisy system”,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不过,他说,意见说了后,有人作决定,而那个决定要受尊重,否则寸步不能行。

听,是要很有耐心的。鲍维尔是个将军,在军旅中有无上权威。在教会里,人人的意见都很重要,有些人看到一些问题,或以为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向教会或牧师献议︰”Why don’t you do this? Why don’t you do that(为什么不这样做那样做?)其实不一定行得通。提意见的人必须要明白这一点。而听意见时,要很有耐心,很谦卑。

师母从前在某慈善机构工作时,每年都要筹一笔可观的经费。有一位阔太太,是董事之一,常常献议说︰「你为什么不发信和打电话联络附近油站、超级市场等商户经理?」有用吗?不能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油站或超级市场的经理如果手上有一百几十块钱的赠券,会送出去,而获得机构的公开鸣谢。如果是个儿童「活动」,可以换些汽水果汁。可是,筹款的目标是几百万的时候,而人手不足时,就要考虑别些方法。

每个主日,每堂崇拜前后,我都站在门口,与会友打招呼,握握手,很多牧师都会做,但都不一定能做。柳溪教会,既标榜”seeker friendly”,主任牧师波海斯却不迎宾送客。有一位去了他教会不久的姊妹,约见波海斯,对他说︰「我从前参加的教会,主日早上牧师都和每一位会友握手,你为什么不这样做?」又是一个Why don’t you do this? 你可以说,波海斯的回答很「大口气」,他说︰「你从前的教会只有几十人,我们这里每主日有四堂礼拜,每堂礼拜几千人聚会。原因是人多和人少。」

再说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从前在福音传播中心,每年都要为事工经费筹款,那是件很费神的事。有热心的人士,关心机构的需要,献计说︰「你为什么不找城中某位有钱的基督徒商人?」他想得到,我当然也想得到。人人都去找他捐钱,为什么我不去?而且是认识的。既认识,不更容易吗?正是如此,不想为那件事打扰他。我是不是什么也没做?有的。我们收过他捐赠的一套影音制作和剪接器材。

所以,我们给意见之余,Why don’t we do something too?

Saturday, August 30, 2008

愈祷告愈自私?



罗锡为牧师

愈祷告会愈自私?

毕德生(Eungene Peterson) 替一本论祷告的英文书写特刊说︰「今时今日,有多得令人惊讶的美国人给教导一篇祷文,那篇祷文是要人在膝盖上变得比自私更甚。当祷告者站起来去做他们的事时,他们比从前更为自私。」(James Mulholland:Praying Like Jesus 封底推介)

读者一看,就知道毕德生批评的是那一篇祷文。那一篇祷文出自圣经,论那一篇祷文的书,曾高踞基督教畅销书榜之首。那本书曾为许多名牧和教会领袖所推许,我却不敢苟同。

信徒可能不明白我为何这样说,那一篇「著名」的祷文明明出自圣经,何以会教人自私?

懂得读经的人,会分别那一篇是个人的祷文,并不是祷告的范本。圣经记载过许多人的祷告,但不都被认为可供上帝的儿女学习。例如诗篇也有许多祷文,包括戴维诅骂敌人的祷辞,流露了戴维的真情,但不都能拿来作别人祷告的「范本」。

在祷告里,我们要学习些什么?操练些什么?怎样祷告才不会愈祷告愈自私?愈祷告愈自大?我敢肯定的说,只有一篇祷文可作「范本」,就是《主祷文》,就是毕德生为之作序的那一本书所论的祷文。

要学习祷告,就要向主耶稣学。主耶稣教门徒的祷告,是向天父降服、遵主而行。主教我们倚赖天父生活,却没有指定要些什么东西?祷告要具体,我们需要什么当然不必犹豫,和盘托出告诉上帝便是。但可不必向上帝发出详细指示,指使上帝替我们作跑腿,如此这般的成就「我们」的旨意。那绝不是属灵和有祷告恩赐的表现。

学祷告,先不要学坏师,否则愈祷告会愈自私。

残奥与「通道无障碍教会」


罗锡为牧师
日期:2008-08-29

「残奥」接着京奥,即将举行。

「残奥」,何等难听的一个名字﹗英语的「平行奥运」(Para-Olympics)的说法就进步得多了。不过,在香港,如果有人真的在生活上或功能有障碍的话,而想要像其它人一样工作、活动,确是「障碍重重」,太多不便,给人看在眼里就是碍手碍脚,「残废」了。比起先进国家,我们替有「不便」的人,在设施上的考虑,仍很落后。

说说我们教会。一浸借用来作主日聚会的地方,是个让有「障碍」觉得有很多「挑战」的地方。

昨天,有一位女士打电话给我,请求教会在主日派人到她家里,接她跌伤了的母亲去做礼拜。那位老人家正在疗伤,行动不便,需要坐轮椅出入。她很喜欢上教会,虽然早一天教会迦勒团的团友已探访过她妈妈,她还是很渴望回教会去聚会。

身为一个大型教会的主任牧师,我可以怎样响应她?

如果是我在加拿大牧会的时候,我会亲自开车去接她,或是打个电话,就可以找到个附近的会友去接她。我们可以由她家门口送她直达教会礼堂。可是,在我们这个有一千人聚会的教会,却不能马上回答她行不行。因为不敢肯定在一两天内知道,能否「派」人去接送。我唯一的办法是在电话中,亲自与那位长者谈话,表示关怀,并且约定明天登门探访。

教会能否有一批义工候命,去接送一些行动不便的人,或老人院的长者呢?他们都很愿意上教会,只要有人去接送他们。有一位弟兄说:「一浸会友,有车阶级不少,为什么不派一些人去接那些住在远处的老弱会友?」这都是好意见,但要是考虑过实际的困难,就不是个「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做」的问题。在香港的生活方式,间中请会友开车去接送会友,是可以安排的。长期就有困难了。因为接送的人要迁就他在主的家庭活动,和其它教会活动,才可以固定的去接送。

而最难搞的问题,是香港的城市和屋邨设计,不容在门口停车,上楼去将轮椅扶下来。即是说,要考虑接送路线中,可停车的位置,如停车场,然后按住址上去,把坐轮椅的人推到停车的地方。其中的转折,会教我们明白,在香港行动不便的独居者,是受到多么的限制。

还有,到了教会,问题还未解决,因为「轮椅通道」是令一件要搞好的事。我们教会不乏自告奋勇的义工,只要有人把轮椅推到教会大门,就有人帮助扶上二楼礼堂。崇拜部曾邀请「回声谷」—一个专门「残障」人士的福音机构,派人来指导我们抬轮椅的正确姿势,让坐轮椅的人安全,扶的人,不会因为要上几十级楼梯级而弄伤了。这关乎香港的「小学」,一般都没有电梯,我们借用的小学是旧式的,「伤残厕」也是个问题。因着这些障碍,让我们不能把住在附近的老人院的长者带到教会。
为行动不便的人上教会的问题想一想,就更能明白圣经记载,那四位朋友把朋友用担架抬去见耶稣,拆下房顶把担架襚下去的苦心。

Wednesday, August 27, 2008

谁可免疫于困难?


罗锡为牧师

有一次,马友友与乐迷会面谈话,有乐迷问他,有没有遇过困难的日子?马友友说,你们有没有三个小时,听他把踫到的困难说出来。

马友友是当世音乐大师,出道以来,没听过他什么挫折,以为他一生就是一帆风顺、扶摇直上。事实上,没有人会没有难处的。而马友友演奏的音乐,如果缺少了人生的历练,不会有如此深度。我们听马友友,听不到沧桑,并不是他没经过生活的磨励。都升华了。

世界上,有谁会没困难?

最近,有一位慕道朋友,和他谈过几次道。他对信仰和人生有许多疑问,他对我说︰「我快五十岁,一生走过很多冤枉路,在一个异端教派里,浪费了青春的日子。尝尽过给人误会、欺压、剥削、谋算、和迫害。牧师,你试过没有?」我说︰「除了为信仰受迫逼之外,你说的事我都受过。」这位朋友有点不相信。事实确是如此,我没有马友友的口才,可能三个钟头也说不完。

当然,经历过的难处,不用挂在口头,也不必写在脸上。上帝的儿女,因着上帝的恩典,比别人更懂得处困难和逆境。事奉上帝的人,不会免疫于艰难,并且能在其中,得到灵性上的好处。

以赛亚书中上帝的仆人,「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以赛亚书53:3)。上帝对以色列说︰「你在苦难的炉中,我拣选你。」(以赛亚书48:10)。主耶稣对门徒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在我里面有平安。(约翰福音16:33)

上帝所爱,所用的人,不会免疫于困难,更会从试炼中得益。

钟马田的福音讲章


罗锡为牧师

很久没空去基督教书室,有一天为了办些的事,经过基道书楼,顺道上去看看,让我找到钟马田医生的两本「福音讲章」,一本讲旧约,一本讲新约。少有少有。

不是钟马田少讲福音讲章,而是他的福音讲章出版的不多。

钟马田是英国著名的讲道家,医生出身,继英国讲道王子摩根(Champbell Morgan)为伦敦韦斯敏特教堂的牧师。每个礼拜至少讲两篇道,一篇在主日崇拜讲,一篇是晚堂的福音信息。成名后,常常外出领会。

他为什么能讲那么多道?同时写那么多书?大概,他除了讲道和写作外,教会什么也不用他管。而他的写作,主要还是写讲章。

有人以为钟马田不写讲章的,因为他站在台上从不看讲章。从这两福音讲章集的序言,才知道钟马田写过许多讲章。他刚出道时,每篇讲章都一字一句的写。可是,上讲台从来不拿讲章。不是他把讲辞都背熟了,而是按照讲题的大要,圣灵的感动和会众的反应,临场发挥,变成另一篇讲章。不久,他讲台的事奉愈来愈忙,一个礼拜讲几篇道,甚至每天都讲,常常往外面跑。他没时间写讲章了,只能写大纲。他身故之后,有人在他故居的一只箱子里,发现一大摞他的旧讲章,把其中一些出版了,我们才有机会一读他早期的讲章。

钟马田很重视福音讲章,每个礼拜都讲一篇。其实在主日上午的讲章,也必附福音信息。他认为信了主和未信主的人,都应该常听福音信息。今天,有些基督徒以为布道会没带新朋友,自己就不去听。我年轻时,很喜欢听布道会,当然培灵会也喜欢听。无论是什么题目,对我的灵命都有帮助。

钟马田的讲章,意简言赅,结构紧密,遣词掉句,铿锵有声。是讲章的范本。可是,我能想象他站在讲台,灵活发挥,讲解经文,让会众能从他被神话语渗透的生命深处,汲取属灵的智慧。

Monday, August 25, 2008

领导与追随




罗锡为牧师


参加过波海斯牧师来香港主领的「领袖聚会」之后,我更深刻相信,教会最需要的不是别的,是领袖。


教会从来不乏美好的愿景,意见也很多。教会也觉得计划很重要,都喜欢写些增长计划书。可是,如果没有领袖,不会有作为,反而因意见太多而没法向前走。



但是领袖何来?


领袖是训练出来的,或者是自己练就出来的。


华人教会曾有一代领袖,从极恶劣的条件下,闯出个天下,或从宣教士手中接过了「指挥棒」,以为一个人能当领袖之前,不能给他好日子过。或是以为下一梯队的人,各方面的条件,如教育、才干虽然都比自己那一代好,绝不能让他们太快冒出头来。如此,造就了另一代的领袖。


终于,领袖训练这个观念给华人教会接受了。可是,单凭一套训练课程,绝不能制造出一个领袖来。「较低层次」的领袖或可以。领袖需要由领袖去训练的,只有领袖才可以训练领袖。教会必须让领袖从繁忙的事务中腾出空间来,做领袖训练。或让领袖去参加为领袖而设的聚会,让领袖可以开开眼界,从别的领袖身上学习。这是柳溪教会办「领袖峰会」的目的。


还有,有领袖而没有人跟随,即是没有领导。易经干卦有一卦象,叫「群龙无首」,解释为好现象,没有人争锋竞逐,一片详和之气。但是领导说的是另一回事。教会是全世界声音最多的地方,一个人可以有多过一个意见,教会何去何从?Noisy system,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有人能一锤定音。美国的包维尔将军说,在军队中,他广开进言之路,但他让所有人都明白,意见听了,是否照着办,就由他定夺。


Leadership 和followership是相辅相承的,学领导也同时要学追随,愿意放手让有能者领导。如果人人都要拿主意,不肯让人带头领导,谈领导和领袖训练来做什么?

Saturday, August 16, 2008

应该借钱给「教友」吗?


罗锡为牧师2008-08-12


中国人有句话说,「朋友有通财之义」。

而在基督徒的群体里,有时遇到弟兄姊妹借钱,应该不应该借钱给他?这些问题很少公开提及,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应付。

圣经说的借钱,多数是借给贫穷的人。在旧约的律法书中,强调借钱给弟兄姊妹,不能收利息,因为那不是一门生意,而是替有需要的人解困。如出埃及记22章25节说︰「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利未记25:章37节说︰「你借钱给他、不可向他取利,借粮给他、也不可向他多要。」而且,借给弟兄姊妹,是不可讨债的。到了某一个年限,即禧年来到,所有债务都可以宽免。

至于向人借钱的人,不可赖债。出埃及记22章14节说︰「人若向邻舍借甚么、所借的或受伤、或死、本主没有同在一处、借的人总要赔还。」对借贷相方都公道的。不过,圣经还是同情借钱的一方,因为他们是贫穷的,弱势的一群。如箴言19章17节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 和华必偿还。」

主耶稣同意这种借钱给主内弟兄姊妹的原则。祂说︰「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甚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路6:34-35)

所以,在教会里,或别的教会的教友,向你借钱,你应该怎办?你要自问,能否存着「钱借出去不望偿还」的心?借钱给人是否在你能力之内?你要能够把那笔借出去的钱「勾销」了。你是否了解借钱的人的品格和真实的需要?不要存着天真的想法,在教会里踫到面的人都是「好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教会里会有人常向人借钱,他可能有些嗜好,或坏习惯,或不擅管理财务。其问题不是借钱给他就能解决。在教会里,你要能把钱借出去,就算是给「穷人」的帮助,不望回报,也不要追债。那笔钱既然在你能力之内,没回头也不相干。如果如期偿还,把它当作「花红」。不能抱这种心情,或没有此余力的,不要随便在教会里借钱给人。

Friday, August 15, 2008

虚实荣耀



















罗锡为牧师

萧永方,陈兆龙两位消防员,把氧气罩给在火场中待救的人而殉职的事震撼?还是奥运开幕礼,体操王子李宁腾空奔跑燃点圣火的场面震撼?


同样都震撼﹗他们都为了各自受到托负的「天职」(vocation) — 救火和体育,竭尽所能。他们都值得我们致敬。


不同之处,李宁是一场表演,而萧、陈两位消防员英勇牺牲了。奥运的场面,我们只能做观众,为李宁喝采。而火灾的现场,我们不是消防员,不必身历其境。不过,有万一的机会,危险忽然临到。没有人愿意遇上,但危难比奥运开幕更真实,更接近我们。假如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敢当个舍身成仁的英雄吗?


奥运开幕礼所表扬的中国礼乐道德文化,壮矣哉﹗美矣哉﹗全世界的人都看见了,我们在电视机前为之鼓掌,感动。但是,身为中国人,兴奋之余,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些金璧辉煌,夺目灿烂的场面,和我们记忆中,所经历过的,有些儿too good to be true的味道!


在屏幕上看到天真美丽的小女孩歌唱祖国,原来幕后有一个没有那么美丽的女孩代唱。每一个间场看到北京市的焰火升空爆发,原来是预先录制的计算机仿真效果……


而在嘉禾大厦的五级大火中,那千度的热力、令人窒息的浓烟,重重阻隔的逃生门路,和救火救人的生死时刻,都是迫近我们的灾难、痛苦和死亡……


我明白了为什么十字架那丑陋的、粗糙的刑具,会是基督徒的荣耀。那荣耀不是「虚荣」,因为用基督的痛苦和死亡而换来的。

Sunday, August 10, 2008

"不被需要"的牧师


罗锡为牧师2008-08-01

毕德生(Eugene Peterson) 和他的学生唐慕华(Martha Dawn)合着了一本书,叫”Unnecessary Pastor”,中译本把主要的术语”unnecessary pastor”译为"多余的牧师",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指出是"错译",应译为"不被需要的牧师",绝对同意。


我在教会的"每日灵舍"也写过一篇关于unnecesary pastor的文章。因为我觉得毕德生用unnecessary pastor 和busy pastor两个说法表达他的教牧学观念,值得华人教会牧师参考。

上述那本书的译者,把那个毕德生的'牧养观念'译错了,可能是望文生义,以为牧师既"不被需要",就是'多余'。他没有读懂毕德生那本书的意思,其实真的不好懂。那本书谈的是一个别有境界的牧养之道。


怎去解释毕德生的看法呢?即管拿中国的诸子百家的思想作个比方。毕德生管理教会的方法有点'道家',要到达'无为而治'之境界。按他的最重要的牧养学著作《建造生命的牧养真谛》(Working the Angels)说,牧养的'三角'是:祷告、读经和灵性导引。此外都是'不务正业'。
刚好我在下一期的《时代论坛》写了一篇题为《牧师的朋友》的小文章。引用一首外国牧师写的英文打油诗,诗云︰'我在教会里遇到三种人,一个恨我,一个爱我,一个不管我,三个都是我的朋友。'三友各叫牧师有所学习,那个'不管我"的会友,能让牧者明白,他不是那么重要,教会不是没有他不行。

为免误解,不避赘言,再说一句。"不被需要的牧师"的主张,绝对不是说,教会不需要牧师,或会友都不管有没有牧师。或者是牧师应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被人觉得他的存在是「多余」的。毕德生说,牧师要摆脱「被需要」的渴望,那种「被需要」不是教会的需要,而是牧师的需要,牧师需要被人需要的"需要"。这不单是牧养灵魂的人的陷阱,也是教会里当领袖的、事奉的,还有做家长的,都必须要提防。

牧师和教会的领袖不是为了"被需要"而存在的,他们的价值也不是藉"被需要"而肯定的。

Thursday, August 07, 2008

属灵阅读指引


罗锡为牧师

属灵阅读需要指引,像写灵修日记要学习一样,是「属灵导引」(spiritual direction)的范围之内。但不想说得太高深、太难,太多手续,吓走了一些想做一些属灵阅读的人。

不是所有基督教出版的刊物都是「属灵」书刊,也不是凡阅读基督教书刊都是「属灵阅读」。有些标签为「属灵书籍」的书,属灵养份的含量不一定高,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看,所以要寻求指引。有些人读「属灵书籍」读多了,就高言大志起来,看不起读书少的人,这是读得不得其法的后果,害了「属灵骄傲」症状。

以下让我简单说几个读属灵书籍的要点︰

1. 读属灵书籍的人,不会认为自己读得多了,就会比别人属灵,反而会更为谦卑温和。

2. 读经是最基本的属灵阅读。把圣经拿来作神学、文学等学术研究的阅读,不算属灵阅读。你可以在神学院修读圣经科目,却没有灵修。

3. 属灵阅读要用心,而不是头脑。不一定读得多,读得快为之好。

4. 读属灵书籍要从「经典」入手,不拘古今,不限一家之言。我的经典的定义很广,由古老一多马肯培斯的《效法基督》、劳伦斯弟兄的《与主同在》、下至贝利约翰的《私祷日新》、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和陶恕、慕安德烈的书等。

5. 你的属灵导师或灵友会介绍些好的属灵书籍。与灵友或在小组分享阅读心得,或和他们一起阅读,对灵里长进会有很大帮助。

6. 属灵的阅读可以跟写灵修日记一起做。或可将阅读心得,或触动你心灵的句子,记在记事本上。

7. 选择读一些能改变你生命的书,读的时候要谦卑、宁静、安详、为要寻求与上帝相遇,进入与主同在的境界。

8. 曾让你感动,或有得着的属灵书籍,应该保留,可以一看再看。

Tuesday, August 05, 2008

属灵的阅读


罗锡为牧师

就算是最小的教会,都设法弄个图书柜,方便弟兄姊妹借阅基督教书籍。教会介绍属灵书籍常有,青少年部的传道人经常为好书写书介。

我是个爱看书的人。在学生团契最初获派的事奉之一是管图书部,近水楼台,让我看过从前很多著名的属灵书籍。

不过,介绍属灵书籍有之,却甚少阅读属灵书籍指引。灵修学者侯士顿(James Houston)写过一篇叫”A Guide to Devotional Reading”,刊于唯真神学院神学丛刊,陈义之高,一般人较难消化。

什么叫读属灵书籍,或叫属灵的阅读呢?其实答案很简单。若在教会访问会友看过那一本「属灵书籍」,大多会答《荒漠甘泉》。

答对了,《荒漠甘泉》也是我属灵阅读入门的书。所谓「属灵书籍」,不是凡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都叫属灵书籍。属灵书籍是为灵修而写的书,专攻灵性生活的追求和操练。其它以信仰或圣经为题材的书,叫做「基督教书籍」或「宗教书籍」。

属灵的阅读,曾改变生命和历史,因为能扭转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的灵性取向。听过有人说,只有读圣经才算是灵修,读《荒漠甘泉》等属灵书籍不算灵修。那是偏执的说法。不能以读属灵书籍代替读圣经,但属灵的阅读,是操练灵性的好工具、指引、甚至是课程。

属灵的阅读,与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吸收信息的阅读不同,不是用头脑的。你会惊奇,从前有些伟大的灵修大师原来没有读几年书。属灵的阅读用心灵去读,敞开心怀,与属灵的作者同游于灵性旅程,体会他们的扎挣,进入与上帝同在的境地中。

我可以肯定的说,上帝的儿女,愿意读属灵书籍的,与上帝的关系必定更亲密。教会能有多些人愿意读些属灵书籍,教会的属灵质素会大为长进。

Thursday, July 31, 2008

基督徒管家职


罗锡为牧师

为主日讲题找一首回应,有时很费周章。例如基督徒的管家职。旧诗本《颂主新歌》,在Stewardship或管家主题的诗歌,一共收了十多首圣诗,主要在奉献的分题之下。其实歌词的信息很不错,可是观念上仍以时间、金钱、才干、恩赐的奉献为重点。《世纪颂赞》开了「管家与服侍」的分题,收录了七首,其中大部份都很陌生、教会很少唱。另有几首分类为”Stewardship of Possession”,属于恩赐和财物奉献。

管家、受托的职事,绝不是新鲜观念。几十年前,中国教会已提倡受托教育,谈了超过半个世纪。起初,是教育中国教会有自立自养的观念,不再依赖西差会的支持。几十年来,由大陆谈到香港和台湾。,香港教会在上个世纪,经济起飞的年代,已经办得到自立自养了。但是,受托的观念不能给金钱和才干的运用的框框限制。

今天,教会受托职事的发挥,仍只限于奉献和在教会事奉,或者是上一个世纪的受托教育做得好。不过,以为受托职事原是为了教会生存而设立的,就差之毫厘了。受况主要也不是谈自立自养,受托是上帝的托付,从上帝的创造和救赎的作为之下,我们所领受的诸般的恩典和责任。

从上帝创造的旨意和托负,我们得以享用大自然的供应,同时受创造主委托,去保育大自然。从基督救赎的恩典和感召,我们以蒙恩得救者的身份,奉差遣向未闻福音者分享救恩信息。

那么,受托的观念,就不止于奉献,而是说明主权的所属,并责任的承担。原来管家,是那么一个崇高的身份,一切都托负他,由他管理,却要对创造主和救赎主问责。近年,圣经和神学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环璄的意识。时代的信徒许我们要在「信徒皆祭司职」外,多戴一顶「信徒皆管家职」帽子。

Wednesday, July 30, 2008

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





罗锡为牧师


我们有时像只乌龟,缩在龟瞉里,不敢把头伸出来。因为我们觉得在我们的瞉里,比较安全。


《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是多年前翻译的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主旨是教我们不要再做一只缩头乌龟。那本书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那是一本谈自我形象,谈爱自己,谈与人相处之道的书。


一个人为什么不敢告诉别人他是谁?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他有他的过去,他怕被人拒绝,更怕受伤害。可能他曾受过伤害。


教会,应该是个不怕告诉别人你是谁的地方,因为基督徒都是蒙上帝的爱和怜悯的罪人。在基督里,我们既蒙接纳,我们也当彼此接纳。


但是,不要以为在教会里,就一定人人都能彼此接纳。接纳,是建造在基督里相交的平台之上,在基督耶稣的爱里。在爱里没有惧怕,因为主耶稣的救赎,把我们的生命重建,我们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或创伤,而会遭被人轻视或拒绝。


自我形象是从自己接纳自己,和被人接纳而肯定的。我们敢告诉别人我是谁,全因为基督再造之恩,和团契生活里过的彼此立约,互为肢体的生活。

基督徒管家职


基督徒管家职

罗锡为牧师


为主日讲题找一首回应,有时很费周章。例如基督徒的管家职。旧诗本《颂主新歌》,在Stewardship或管家主题的诗歌,一共收了十多首圣诗,主要在奉献的分题之下。其实歌词的信息很不错,可是观念上仍以时间、金钱、才干、恩赐的奉献为重点。《世纪颂赞》开了「管家与服侍」的分题,收录了七首,其中大部份都很陌生、教会很少唱。另有几首分类为”Stewardship of Possession”,属于恩赐和财物奉献。


管家、受托的职事,绝不新鲜。几十年前,中国教会已开始谈「受托」,谈了超过半个世纪。
最起初是为了让中国教会有自立自养的观念,不再依赖西差会的支持。由大陆谈到香港和台湾。香港教会在上个世纪,经济起飞的年代,已经办得到了。


不过,受托的观念,原不是为了教会生存的问题而设立的,谈的主要也不是自立自养。那是从上帝的创造和救赎的作为之下,我们所领受的诸般的恩典和责任。从上帝创造的旨意和托负,我们得以享用大自然的供应,同时受创造主委托,去保育大自然。从基督救赎的恩典和感召,我们以蒙恩得救者的身份,奉差遣向未闻福音者分享救恩信息。


那么,受托的观念,就不止于奉献,而是说明主权的所属,并责任的承担。原来管家,是那么一个崇高的身份,一切都托负他,由他管理,却要对创造主和救赎主问责。近年,圣经和神学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环璄的意识。时代的信徒许我们要在「信徒皆祭司职」外,多戴一顶「信徒皆管家职」帽子。

Saturday, July 26, 2008

唤醒生命的领导


罗锡为牧师


什么是今天教会最需要的领导?


为要思想教会的领袖训练,也受到Bill Hybels 的感召,我一口气买了一批领导学的书,包括Jim Collins, Peter Drucker, John Maxwell等的书。可是,最叫我大开眼界的,是一位神父所写的书《领导就是唤醒生命—灵性化的生命领导》。看神父谈领导的书?为什么不可?如果可以看Jim Collins,为不什么不能看古伦神父?连周联华牧师也推荐他。


他说,领导不是管理、不是领导的技能,而是唤醒生命。


没错,今天教会最需要的领导,是能唤醒生命的领导。


最近,德国的BMW、BOSCH、SIEMENS等大企业的高层执行人,周末都一窝蜂涌去听古伦神父的「生命力领导课程」。一位不吃人间烟火的神父有什么可以教这一班手下有成千上万员工的领导人?他们想要学些什么最先进的领导观念?


今世教会唯恐落后,不住的向企业管理大师取经之际,企业潮流逆向地从圣经里学习领导。圣经所教的领导是什么?古伦神父说︰「领导是一种灵性的任务,让自己受圣灵所启发和感动,用创意找出问题的方法,并且从他人身上诱发出上帝赐给人们的生命力,让人们可以发展上帝赐给他们的潜力与能力。」
我把这一段抄下来,作为教会领导训练计划的「指导性思想」﹗

Friday, July 18, 2008

疗伤的群体


罗锡为牧师

日期:2008-07-18

放大假前后,遭逢「大脑塞车」,《每日灵舍》暂时停顿。并不是没有东西想写,而是太多东西挤在一起,脑筋忙得转不过来。愈来愈忙,这不是好现象。决心忙中偷空写点东西,整理思想,才会记起,有主的同在。

放假,回到加拿大饮师母侄子的结婚喜酒、看一看多伦多的小女儿,与老朋友聚一聚,回去自己创办的教会讲了一篇主日信息。离开那个教会十年了,曾回去几次,讲过两篇道。上一次讲的,是「盐和光」。今次,原本预备讲灾难与审判,后来改为安慰的信息。

十年人事几番新,我创立那个教会的原意,是当年「各路英雄」云集,召集他们,一起为上帝的国度,为世界的需要勇闯奋进。今天,坐在台下听道的人的面孔,大部份都认识,从前,曾与他们同行走过一段人生路。他们是一群真实的人,生命里遭遇到真实的伤患。这次回去,听到了他们这些年来的挣扎求存,面对家庭、事业和自我身心灵健康种种问题。我心里受了感动,看到他们要应付的,是自己的需要。我讲了一篇《前面人生更精彩》,告诉他们,在困苦中,主有恩典。

这就是牧养的生涯所要经历的道路,教会力强之时,要刚强壮胆,服侍他人。会友软弱有病(身体和精神的健康问题)时,要医治包裹。教会有它的生命周期,有时攀登高峰,乘风破浪而行。若经过低谷,蒙医治、疗伤之后,会成为一个「医治的群体」,俯就世间卑微软弱者。

这是我放这个大假最大的领会。

Friday, June 27, 2008

上网十诫


罗锡为

「十诫」有几千年历史,至今最古的道德规范之一,在信息科技时代有用吗?互联网不单做成更多犯罪机会,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罪恶。如在银行Add Image工作的人可以在网上把客户的钱转到自己名下。又如骇客入侵计算机系统、或传播病毒,为了窃取别人私人数据或只是恶意破坏。令人稀奇的是,十诫竟何等适切合用,对应网络上的不道德或不适当行为。


以下是网上十诫,凡上网的人都应该遵守。

第一诫︰不可以任计算机占据你生活的首位。(除了上帝以外不可有别的上帝)。

第二诫︰不可让科技变成「偶像」。(不可雕刻偶像。)

第三诫︰不可目中没有上帝在网上为所欲为,。 (不可妄称上帝的名。)

第四诫︰不可上网成瘾,要能定时关掉计算机。(当守安息日)

第五诫︰要尊重那些缺乏信息科技知识的上一代。(当孝敬父母)

第六诫︰不可在虚空间强暴别人或对人有不负责任行为。(不可杀人)

第七诫︰不可在网上发放或下载色情物品、或有任何变态的、不当的行为。(不可奸淫)

第八诫︰不可偷窃电子金钱、知识及使用盗版软件。(不可偷盗)

第九诫︰ 不可在网上散播破坏别人名誉或商誉的虚假消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诫︰不要无限制地把你的计算机升级,够用就算。(不可贪恋)

Wednesday, June 25, 2008

团与契


罗锡为牧师

华里克牧师自1980年开始马鞍峰教会,每个礼拜花一个钟头,亲自教一个「教会会籍课程」。课程有三个关键真理︰第一、教会是上帝的家。第二、上帝期待你成为教会家庭的一员。第三、没有教会家庭的基督徒是……

没有教会家庭的基督徒是什么?华里克牧师说,是个「孤儿」。他的确这样说,说得最坦白、直截。事实也是如此。教会愈大,人愈多,就愈多「孤儿」。既然来了教会,应该有了个属灵的家,怎么说是个孤儿呢?确实有些人虽然来了教会,却没有真正成为「教会家庭」的一份子,没有家庭的生活,仍是个孤儿。

教会家庭的生活是怎样一回事?简言之,就是团契生活。团契生活又是什么?团契、团契,是圣经一个译本,叫《新旧库译本》所铸造的新名词,极富喻象意义,内中有「团」有「契」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是「团」。

城市人,要求很多个人空间,却在无面目的人群中,失去自我,变得孤寂。心里其实在呼唤着爱。团契是教会里为学习和实践爱的地方。

十七世纪有个清教徒神学家约翰奥云(John Owen),他说,上帝的家庭好像一个检柴枝的人,走到树林里,把周围的树枝收集起来。他发现有些长,有些短;有些粗,有些细;也有的弯,有的直,些不好带回家。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把柴枝捆起来。约翰奥云说,那就是基督把上帝的儿女带到教会去的方法—用慈绳爱索把我们捆成一「团」,让我们在团契里,彼此服侍、互相包容,把「大诫命」从上帝的家里开始实践。


第二、是「契」。

后现代的人,一切意义都解构了,变得茫然、甚至空白。肩头上,有沉重的生活压力,却寻不着可投身的永恒目标。

群体生活的可能,皆因成员共负责任,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此即谓「契」也。团契是一个约定,彼此守望,投身在教会的使命。「标竿四十」,我们有些人参加过,《标竿人生》,许多人看过,我们是否抓到华里克牧师所说的「标竿」的重点?属程的长进,离不开两个「委身」—把自己献身于基督,并「委身」于教会家庭。参加华里克牧师的教会的人,投身于马鞍峰的肢体生活。来一浸聚会的、就与第一城浸信教会肢体共赴使命。

归家吧﹗上帝的儿女们。教会的团契是为你而设的「家」。

「祂使寂寞的人有家可归。」(诗篇68:6)

(首发于第一城浸信会2006年6月号《家书》)

Friday, May 30, 2008

贞洁的守约者


日期:2008-05-28
罗锡为牧师

昨晚,参加明光社一个讲座,讲员程翠云女士。题目是︰”如何在教会中向青少年人推行性教育”。教会谈性教育,离不开”贞洁”。

分组讨论教会可以用些什么方式推行性教育时,其中一组建议在教会推行”贞洁生活立约”,在教会的公开场合,由青年人戴上戒指,当众宣誓过贞洁的生活。这是教会机构所推动的一个贞洁运动的环节。

我听了眉头一皱。幸好讲员在总结时,加以脚注,我才释然。

我不反对鼓励基督徒过贞洁生活,但”立约”而没有”脚注”,会得反效果。因为立约的仪式并不能保证上帝的儿女免于情欲试探。自我约束固然是好的,但是年青人不能单靠决心,去过圣洁生活。比如洁身自爱、克制情欲等的立誓,只是圣洁生活的一部份。倘若未曾领受上帝的恩典和赦免,贞洁生活会走向”律法主义”。

贞洁的生活,是活在施恩宝座前的。脱离了一个领受了赦罪之恩的群体,立约就没有在生活中的”施力点”,反而可能令立约的人,为在性欲试探之前失脚,而背负着更大的罪疚感,或变成假冒为善的”双面人”,或终于离开教会,沈溺在性欲以麻醉良心。

基督徒的身体从来是属灵争战的战场。撒旦全力进攻人肉体的弱点,以夺取灵魂的操控权。上帝的儿女要警醒,守望。但是,上帝的儿女必须明白,假若跌倒了,怎办?立约的脚注是︰在基督的宝血写成和保证的新约里,永远有恩典和怜悯。纵使我们失败、软弱,只要回转、悔改,主仍爱我们,仍然接纳我们。

其实,我们信主时,已经约与上帝立了约。加尔文说,在浸礼里,上帝已经与我们立了约。每次领主餐,主耶稣提一提我们,祂以宝血所立的新约,仍然有效。我们的身体是上帝用重价买回来做圣灵的殿的。

外国有一个叫"守应许者"(Promise Keeper),要男人为家庭,婚姻、信仰守约。都是有心人,也不是坏事。但是,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我不会叫自己做Promise Keeper。不是说我不能也不会守约,而是上帝借着祂的话语曾告诉我,那位「守应许者」是谁?谁是那位守约的人?他是上帝自己。

我不是说要容忍不圣洁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绝不。我是想指出一点,就是教会如果要向成人也好,青年人也好推行性教育,不能忽略,让上帝的儿女能明白上帝有赦罪的恩典,而能从情欲而滋生的罪疚感中蒙拯救。

Thursday, May 22, 2008

耶穌哭了


日期:2008-05-22

昨晚第一城浸信教会的「幸存者四川祷告会」来了五十人。我们为四川祷告,也为自己祷告。我们与同胞在同一条船上,在哀伤中。

我不能解释,为什么灾难会临到四川,为什么灾情那么严重。此刻,心情沉重。不敢多看现场报导,伤亡画面,我受不了。

有一位弟兄会后问我,对我们的「为什么」,真的不能解释吗?我说,现在我们搬出任何理论,向受灾的同胞说,他们能接受吗?如果我们在现场,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灾民说︰上帝爱你,他们能听得进去吗?苦难根本不跟我们说道理,我们从何跟它理论?

圣经说︰与哀哭的同哀哭。现在,是我们与同胞一起哭泣的时候,我们的心灵都同样的痛苦。但我们这些幸存的,向他们伸出援手,或者可能的,去到他们身边,听他们倾诉,与他们共度困境,让他们体验到,上帝的心也碎了。

主耶稣看见祂的好朋友拉撒路死了,圣经记载︰「耶稣哭了」。

我相信上帝正在为四川死难者和遗属忧伤。因为上帝说过︰「尼尼微城里,有十二万个不能分左右手的小孩,和牲畜,我岂能不顾念?」

让我们为四川哭一会。

Wednesday, May 21, 2008

忽然……教会



罗锡为牧师

「五旨节那一天……忽然……」(使徒行传2:1-2)

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圣灵降临。是一件突发事件吗?

其实不是突发的。那日子是「使徒行传」的教会等候已久,祈求以久的,「得着能力」的日子。「忽然」两字,道出教会被震撼的心情,从那个时候,教会的心态和模式彻底的转变了。

使徒行传二章扭转了教会的局面。如果没有第二章发生的事,使徒行传也不需要写出来。「行传二章教会」,被圣灵充满,说起别国的话来,并且往使命迎上去。

别错读「行传二章教会」,圣灵充满不是提升他们的灵性的一服兴奋剂,方言的恩赐并不是为了叫他们自我感觉更加良好。他们说出「别国的话」,让天下各国来耶路撒冷的人都听得懂他们所传的福音。这是门徒从耶路撒冷分散到各地的前奏和预备。

「行传二章教会」己经因着那一天的事,教会从隐蔽处冒出来,敢于宣讲「基督是主」的福音。教会人数激增,建立了一个新的属灵群体,他们与别不同,受到注视。下一步,他们踏出耶路撒冷,往普天下去屐行差传的使命。

每一间教会都要变成「行传二章教会」,因为那才是教会。我能期望第一城浸信会在下个主日「忽然」改变,变成一个人人关心和投身普世差传事工的教会吗?我想,可能不是明天,但是我祈求,那一天很快来到。不久将来,我们的「多国语言」的差传事工,和敬拜、事奉主的热诚,让我们一浸够资格称为「行传二章教会」。

《一浸差关情》2008年5月

还你自己一个大人


罗锡为

《还你自己一个大人》这本书的题目很吸引人,封面还有两行字︰「想要作『真正的大人』、10招功夫不可少﹗」

为什么要长大?率直,单纯,开放,善良的童真是好的,但是长不大,或不肯长大,却很可怕。

可怕的是,这种现象有个阴暗的背景。心理学家说,受创的小孩子屈缩在蜗牛壳里,不能长大。亦有一个极端,过份受保护,变成被宠坏了的「金波萝」,也不愿成长。艰苦的环境曾迫着孩子提早成熟,但日趋富裕的社会里,泛滥着「童稚化」的文化,如日本的「Kawaii 文化」,追求「美」。什么算是美?不成熟,幼稚,够cute就美了。香话话有个很贴切的翻译,叫做「得意」。老一辈的日本父亲,如果听见有人赞自己的子女kawaii,会老大不高兴,因为在他那一代,kawaii代表是不长进的意思。但今天人人都kawaii,kawaii就得到人家的呵护。日本最近流行「萝莉控」。字源是俄裔小说家纳博科夫小说的女主角。今天听到有人说Loita,就是说女人衣着的童稚化。这股日本风吹到台湾和香港,忽然时兴穿上少女服饰,扮美少女。香港有自己的本地版本,最典型是Twins。

美国有所谓「小飞侠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名词出自1983 基尔尼医生(Dr. Dan Kiley)的一本书名,研究为什么有些男人永远长不大。「小飞侠」的征状是不负责任,反叛,易怒、自恋、依赖人和操控别人。其实不能列为「病态」,但小飞侠是很难和人建立长远的,正常关系。

还有一个名词,叫kidult,是kid(小孩子) 和adult(成人)两个英文字合成的,原本用来形容爱小孩子幼稚玩意的中年人,可译作「老顽童」。今天,也拿来泛指一切童稚化的成年人。

现代的世界,愈来愈多这些不肯长大的人,萝莉坦也好、小飞侠也好,老顽童也好、怎样还他们一个「大人」?首先要他们愿意,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把幼稚的心思和想法放下,经历成长的过程,包括承认自己的缺憾,从自己虚假的外壳爬出来,不住练习作大人,并挺起胸腔,负起成人的责任。

基尔尼医生诊出「小飞侠」的问题所在。看到「病征」,找到「病源」都不难,最难的是要叫小飞侠变成个大人。小飞侠的借口是抗议成人世界的虚伪,却把自己遮掩在假面之后。但是,一个人若不长大,他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和享受与造物主的同在。

要说服他,令他愿意从「自我中心」跑出来,走进真实的世界,好像要把乌龟从壳里拔出,很费气力,往往徒劳无功。他自己一定要有决心,要情愿,才会奋力而战。不过,还需要有上帝很多很多的恩典。靠上帝的恩典,他才能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义。以前,他让罪疚感、恐惧和贫乏来说明自己是谁,以后,他不必再逃避自己了。他可以按造物主的形像来定义自己,以与天父的关系来肯定自己。

做牧师的都希望上帝的儿女,心志上都作大人。或者,我们都要学一学《还你自己一个大人》一书所教的十招功夫。

Monday, May 19, 2008

幸存者四川祷告会


罗锡为牧师

礼拜三晚(4月23日)祷告会,是为四川祷告。

为什么要为四川祷告?

不是上帝赶不上灾情的情报,要我们向祂汇报。也不是上帝不知该怎么办,等我们给祂意见。

而这些祷告,自地震以来,我们每天都做了。

更不是祂不会管,除非我们有很多人肯回来祷告会,向祂陈辞迫切,动摇祂的心。

我们都是「幸存者」。假如我们的心灵都给这一场八级大地震和它向我们的祖国大地和同胞所做成的摧毁,而震碎了、而不能理解、而不能自己,就让我们都回来教会,将我们破碎的心向天父敞开,对主说︰

天父,我们和祖国的同胞,此刻同样需要你抚慰的恩手所医治。

Saturday, May 17, 2008

替青年人解答信仰问题


罗锡为牧师
2008-05-15

上主日,初中级青年主学请我替他们解答有关异端信仰难题。

「信仰问题解答」曾经是我的「看家本领」。

青年时代,最喜欢看的是信仰问题或圣经难题解答的书,看得多,就会替别人解答问题。后来当青年团契导师,遇到一群好问、好学的团友。七十年代,大专院校基督徒团契和福音营流行摆「福音擂台」,经常有机会与当时几位擂台战友连手,与不少高手过招。当年精力充沛,常在福音营里彻夜与问道者或好辩者谈道到天明。从前线退下来久矣,少了正面搏击交锋的机会。脑筋难免生锈,无复当年之勇。

对异端和新兴教派的研究,也是我的「强项」,毕竟也研究了三十年。各种稀奇古怪的异端也与交锋过,为中学生解答些异端问题,对我来说也没有难度。今天,许多新兴教派向青年人,向学生们入手,而青年人的好奇和单纯,也使他们容易堕入异端的圈套。主日学导师一个礼拜前邀请我,刚巧那天主日崇拜的讲道临时有变动,有客座讲员替我讲道,腾出时间,刚好可以在第二堂崇拜溜出来,教一课青年主日学。很久没有机会教青少人主日学了。我是愿意把握每一个机会和青少年人接触的。

青年人问的每一条问题,我都亲笔回复。青少年人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新兴教派或异端,不够时间逐一在堂上详细论述。我决定把如何判别和应付异端的要点说了,希望青年人都能抓得住。想当年,我和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的时候,在学校的基督徒团契里,初次听到的「异端讲座」,讲员所说的,我仍清楚记得。

Friday, May 16, 2008

Oh God!四川地震震碎我的心


罗锡为牧师

香港雅虎新闻头条说︰「我们需要神迹」。那是对上帝的呼求,因为只有祂才能拯救。

四川地震伤亡惨重,电子传媒把「灾难」带到我们眼前,近镜头报导,目不忍睹。看到那满目苍夷,遍地哀鸿,谁也会掉下同情之泪。

还记得十多年前,华东涝灾。温哥华「爱的呼声」,请我上电视,讲述灾情,并呼吁观众捐款救灾。当播出新闻片,但见祖国一片大地,变成泽国,同胞流离失所,我竟差点说不出话来。

飓风Katrina正面吹袭美国新奥尔良时,一位电视新闻主播,看到风暴摧毁的力量的画面时,他只能说了一句︰“Oh, God!”

看见像加州大地震、台湾大地震、南亚海啸、新奥尔良风灾、缅甸风灾、和这次四川大地震等等自然灾祸,就算有预警,人只能逃跑,所做成的破瓌和伤害,是人力所没法抵挡的。

四川救灾,有一个镜头,报导救援队正救出了一些灾民时,发现现场会有危险,随时坍方,决定要撤出。一位救援人员不肯离开,他说,拼了命能救多些人就多些人。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祷告,捐款,对受灾的同胞慰问,给救援队打气,有一分力,应出一分力。

我们教会正收集捐款,支持施达基金会在缅甸和四川的救援工作。

Friday, May 09, 2008

与我「一起成长」的長者

罗锡为牧师

在五一劳动节礼贤会九龙堂那个培灵营里,见到一位姊妹,她是教会的执事,从前是「妇女部」的中坚,也是「探候部」部长。她一看见我,就很开心的,绕住我的手臂,说她是和我「一起成长的」。

我想,怎可能?她的大女儿是我青年团契的团友,其中一个小女儿,我当过她导师。她是我的长辈,她这话怎样说?

原来她记得比我清楚,她对我说︰「四十年前,她和我一起去参加教会的查经班。她还记得我下了课,背着书包,就回到教会去,和她一起学习神的话……」我差不多都忘记的,但确是如此。从少年时代起,一直到进入神学院期间,经常参加一些被青年人视为很闷很闷的聚会,包括每个礼拜晚上的「祈祷会」。参加那些查经和祷告聚会,都是一些比较年长的妇女,我是独一无二的青年弟兄。难怪她们不会忘记我。

老实说,我完全记不起在查经班上学习过些什么了,那些查经班是牧师主持和独白。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小组动力」那套观念。真的很闷,我不明白那时我何以能挺住,不打瞌睡。祈祷会也很闷,都是同一群妇女们,由牧师带领,风雨不改的,几十年如是,为教会,为世界祷告。没有噱头,也没有激动场面。可是,教会总是有这些爱主,爱教会的人,特别是姊妹们,一起恒切祷告。

如果在西方,我想这位姊妹会给我一个拥抱,为着我们在人生不同阶段,却因曾一起研读上帝的话,并在祷告的事奉上,一起操练过,而「一起成长」。她那一代的姊妹们,或回天家,或垂垂老矣,而我与这位我看为是主内的长者的姊妹却在多年后相认为「同学」,那一份在主里的亲切,我深深感受了。

Wednesday, May 07, 2008

死与永死一线差


罗锡为牧师
日期:2008-05-05



有些弟兄姊妹收到了我用电邮发出的一篇有关「神慈秀明会」的文章,那是我几年前写的。手头上约有三百五十多个「一浸人」的邮址,都是和我经常有电邮通信的。「神慈秀明会」是与五一劳动节发生的一件交通意外有关的那个教派。

那天早上,我坐火车去粉岭讲培灵会的时候,看到一条电视新闻,说︰有十八个教友,去西贡参加宗教活动,途上遇车祸当场死亡,另有三、四十人受重伤。很担心、心情沉重。莫非他们是那一间教会,跟我一样,赴退修会去?

回程的时候,在火车的电视上仍未看到画面。回到家里,师母告诉我,她一直在看现场报导。那个团体不是基督教会,而是「神慈秀明会」。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分不清楚,称之为「教会」。下午,经济日报访问我,我把我所知的一些事情告诉他们。

知道遇难的不是主内的弟兄姊妹,心里释然了一会儿,心情马上回复沉重。转念到这些人,未听闻福音,没有真神,没有永生,死了就永远灭亡了。我当时实在是这样想︰如果是基督徒的话,固然会伤心、难过,倒会对他们「放心」一点,因为知道他们都是上帝的儿女,返回天父的怀里去。如果那一批在西贡途中的「教友」,赴的是福音聚会,她们都是基督教会里的人,她们的「去向」将会有天渊之别。

礼拜五的妇女团契,也谈论到这件惨事。我请团长给我十分钟时间,把这一份心情和感受分享了。

礼拜六,去听波海斯牧师的领袖聚会,我们有一百人参加了。波海斯牧师结尾的信息,呼应了我几天来所思想的。他说,有一次,在某酒店的大堂上,遇到一位素未谋面的美军将领,那位当军的人,喝了几杯红酒后,一定是百感交集,向他吐真情说,那一年在战场上,做了个错误决定,累死了很多同袍,心里很后悔、很难过。波牧师说,他想到自己的职份是牧师。这位军人影响的是「生死的问题」,但我们基督徒,做教会领袖的和当牧师的,我们影响了人的「永生永死」的前途,我们的责任更大。

每日多少灵魂失丧,永远的灭亡,我们关心吗?

Tuesday, May 06, 2008

两个蒙恩的教会


罗锡为牧师 Add Video
2008-05-02


五月一日,发生了很多事,首先,在一天之内,我参加了两个教会的庆典,对我都极有意义。


上午,应邀在礼贤会九龙堂八十周年堂庆培灵营讲道。礼贤会九龙堂是我成长和学习事奉的教会,有我的前辈、属灵长者、主日学老师、当然有一起成长的团友、也有我的主日学生,及我当过导师的团友和后辈。带我去这个教会的是我中学老师,后来做了我的牧师。


讲题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题目太大,不容易讲。但在母会讲道,心情反而轻松。从来,在那里,就算讲得不好,做得不对,都有很多包容和体谅。我讲得如何?自问不算精彩,不过讲了想讲的和能讲的话。我曾以会中一个「小子」身份,庆祝教会四十周年、五十周年。恭逢八十周年盛会而能在培灵营讲道,是我的荣幸。感谢主哈利路亚﹗

晚上,香港浸信会联会庆祝七十周年,筵开一百席,各地来贺的教会领袖和香港和宗派的领袖,都来了,可说是嘉宾如云。浸信会的大家庭欢聚一堂,我在台下,心里为教会不住感恩。想当年,只有三数教会联合组成一个小小的团体,七十年后的今天,成为香港会员教会最多,会友人数也是最多的教派,一定有主许多恩典和赐福。我没能早一点加入,却可以在这个时刻分享前人努力耕耘的成困。在一个这么蒙福的教会事奉,并贡献我一生事奉主,从主所领受所学到的,觉得自己当个「浸会家人」也是无愧。


明天说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