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2日
赤露敞開在「末日審判」壁畫前
羅錫為牧師
遊覽梵蒂岡博物館的最後一站,是看西斯廷禮拜堂裏,米蓋朗基羅著名的壁畫。房頂的舊約故事,由最中央的「創世記」,上帝的指尖與亞當的指尖相觸那一個鏡頭展開。最驚心動魄的,是聖壇的壁畫「最後審判」,由教堂圓頂舖陳而下,視覺效果比在電影院裏看大銀幕的電影更為強列。
壁畫在聖壇後面,面向聖壇,就不能迴避這個世界沒日的影像。基督再來,審判活人死人。無法三言兩語,把畫裏細節描寫出來。從前,在畫冊上看這幅畫不知多少遍。親眼看到原作,與米蓋朗基羅面對面,近距離接觸,效果極為震撼。
基督再來,審判活人死人。信者升天,有罪的人沉淪。在莊嚴的宣判前的一刻,各人有不同結局。向下墮的人,或在洪濤或深淵中,企圖改變命運而不能,那恐懼,絕望,懊悔太遲的表情,凝固在米蓋朗基羅的筆下。畫中除了聖經的故事,加上了但丁《神曲地獄篇》和教會歷史和傳說中一些人物(聖人)。有人批評這是不當。其實那些情節,是當時的人耳熟能詳的,好像一篇講章加上些故事,文學作品和生活事例為例證,讓人更容易明白。米蓋朗基羅的藝術手法高明,而且忠於聖經主題。時下流行些通俗末日小說,借聖經的題而發揮,情節完全虛構,卻令人以為那就聖經的預言。不如看米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
我坐在那裏一個小時,也沒能看完。每個畫面,每張臉孔,每個姿勢都一個值得思想的主題,都有一個警剔人生的信息。米蓋朗基羅不是傳道人,卻藉著他的畫,把一個聖經最重要的主題,清楚而有力的,藉畫像傳給每一個站在那個聖壇前的人。禮拜堂的人流不息,我站在他們當中,仰首觀看這幅名畫,覺得自己不單渺小,而且赤露。
這幅畫給我的impact,是令我赤露敞開在上帝之前,但我敢這樣做嗎?不敢也要,因為誰能逃避那審判的白色大寶座呢?這幅畫作於1536年至1541年,歷時五年完成。原畫中的人物,除聖徒外,差不多都是完全赤露的,特別是那些正在沉淪的人,醜態畢現。1564年,羅馬天主教會的天特會議中,有人認為不雅觀,下令找畫師給那些人物的下體蓋上些「遮羞布」,令壁畫好看一些。
我相信,站在那裏看畫的人,就算沒有加上那些「遮羞布」,也絕不能產生淫穢的思想。如果他心裏原本有一絲歪念的話,都會給這幅畫的主題所震攝而悔改。因為那在審判主面前的「赤露」,是米蓋朗基羅所抓住的《啟示錄》的重點。他以那活形活現的形象,把那末日審判前的一刻,像電影「定格」,讓人看清楚那個將要來臨的場面,信主的與不信主的人面對審判的反應。
在主的面前,古往今來,人所作的一切和心思意念,無所遁形,都要顯露在祂面前,無可遮蔽,如啟示錄六章記載,第六印揭開時,「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車、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穴裏,向山和巖穴說︰『倒在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的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