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Friday, April 23, 2010
牧養80後
牧养80后
罗锡为牧师
原载于《浸情》第32期,香港浸信会联会2010年4月出版
2004年,加入第一城浸信会牧养队工,发现教会面临严重的「年龄断层」危机。一浸的青少年事工算是做得不错,但是当他们「升」上成人区后,在教会大量流失。他们二十多至三十岁,约在八十年代出生,与一浸同龄。当年教会开基,得力于这一年龄群的人。为何今天在教会变得「低姿态」?因为和所有的80后一样,用来形容他们的名词或形容词,都冠了一个「后」字。
1. 80后是教会的「后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教会领袖,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的,乘着经济起飞,很容易就在社会和教会「上位」。今天老一辈的「前浪」仍在位,子弟辈的「后浪」没法推上去。一方面恐怕教会青黄不接,却又没有令80后上位的空间。教会把多一点资源放在年轻人身上,成年人会抱怨他们可能被待薄了。
2. 80后生长于香港经济起飞的时代,被认为「不晓得世界艰难」,却被看扁看矮了。以为他们赚钱和能力不及上一代,经验未足够,不堪委以重任。其实他们身处于「后富裕」时代,他们不一定像上一辈的人,把经济发展成为首要考虑。他们二、三十岁人,会追求一些被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们比「婴儿潮」更难上位。
3. 80后是香港真正的「后现代」。他们对「意义」,有不同理解。并不接纳「现代」的「元叙事」观点,把「中心」和「边缘」颠倒过来看。对讲求理性的上一代,他们表现得不理性,甚至用激进。他们认为教会的「大人」假冒为善,对教会的权力架构不满意,愿意用不拘于老套的方法表达信仰。每事问为什么?问完又问为什么一定如此?种种的后现代心态,令80后难以融入教会的体制,或者教会领袖认为他们思想仍不够「稳重」。
以上是80后的剪影,不能总括全部,但大体如是。那么,教会如何牧养他们?以下是一些看法︰
1. 80后重视关系,想牧养他们必须愿意听他们说话,包括自己的感受和对教会的意见。而那是人力密集的工作。一浸以「屯重兵」于青少年及职青区,着意把他们留在教会。一旦失去他们,很难把他们找回来。而成效不是一朝一夕看到。
2. 80后是不快乐的雇员群体,快乐指数及希望感均徧低,面对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焦虑,甚至有抑郁征状,或愤世疾俗。其实每一代的青年人都是这样。所以,「职场」是牧养他们最重要的场景,牧者必须能触及他们的职场世界,提供一个足够的「职场神学」给他们去承载生命和事业。
3. 小组、团契固然是有效的支持系统。但是,他们是真正的「上网一族」,Web 2.0公民。他们在教会里以一副面孔示人,在网志、Xanga,Facebook 和Twitter等虚拟世界,却以不同面貎出现,互相呼应。在网上的空间,不能说些太严肃的话,但是,要牧养他们,不能不使用网上社区,可以跟他们做朋友。不能期望做太多,但可以成为牧养起点。
4. 我们现在谈80后,但是在一两年间,很快90后的浪推上来了。不要把教会里的80后、90后当作「问题」去解决,或是没有面孔的一代。他们是神的儿女,是教会的新一代。他们不要拿来填补空缺的。要把使命交给他们,让他们觉得教会重视他们,期望他们继往开来,当再下一代的role model。
社会的变迁,令80后对前景不明朗,和处于夹缝中。其实,每一代都有他们的难处,他们各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把「80后的标签贴在他们身上,并不能够帮助他们继续成长,和解决教会的「问题」。有问题的可能不是他们,可能是老一辈的人。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