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uesday, December 05, 2006

突破雜誌舊日戰友重聚





羅錫為牧師

上兩個禮拜二晚(11月25日),《突破雜誌》當年的義工編輯,趁有舊友從美國和加拿大回來,來了一次重聚。誰回來了?較為人認識的是翁慧韻。唱過《齊唱新歌》,會聽過她作的曲和詞。《齊唱新歌》其實是從「突破」開始的。後來才有ACM。

不巧,教會當晚有會臨時召開,錯過了這難得機會。

年輕一代可能沒看過,沒聽過《突破雜誌》。那是三十多年前創刊的一份年青人雜誌。它確實是一份年青人雜誌,因為它是由一群有理想的青年人合力弄出來的。當然還必須要有個蘇恩佩來感召,訓練和帶領他們。蘇恩佩多年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做學生工作,心裏比年青人更年青。第一任社長蔡元雲醫生剛從加拿大學成歸來,也是個年青人。

我有幸被召入伍,「挽車邊」參加了突破雜誌「第一代」義工編輯組。多數是留學歸來,或剛踏足社會的基督徒,原本都是「外行人」。後來,有些加入了同工行列,如文蘭芳和何盛華,何盛華當過總編輯,文蘭芳當過社長,我也當過書籍出版的編輯,「突破叢書」是我當年的「小寶貝」。後來各奔前程,今天都是中年人、有的當了校長、大學教授、神學院院長,社工,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測量師、政府高官。也有繼續守住文字工作,成為知名的作家。

年青人,應該聚在一起,互相砥礪,擦出火花,成為暗世的明光。年青人,要有凌霄壯志,敢作敢為,拿得起放得下,為上帝的國度幹一番事業。年青人,不要逃避天國的託負,文化的承擔,敢於逆流而上,抗衝潮流的衝擊。這一群昔日的傳媒前線上的戰友,適逢其會,走在一起,推動了「突破運動」。初創時代的「突破」,是個信徒志願參與的運動,當時沒有人相信那一份質素極高的雜誌,主要靠義工做編輯,探訪、寫作,攝影和設計。幕後是我們一班幹勁沖天的年青人,每個禮拜花一個晚上,風雨不改,直至深夜的,一起禱告,討論,工作,和成長。

當年,在突破的辦公室裏,專職同工們給我一個外號—「羅牧師」,他們應該不是笑我「老氣橫秋」,而是因為我是「信仰專欄」的寫手。不過,後來接替我寫信仰專欄的「小麥子」和許立中,都沒有人叫他們做牧師。這一群義工之中,讀過神學的不少,但是除了余達心牧師之外,就只有我當了牧師。我離開了突破之後,去了秀茂坪牧會。牧會十八年後,重投基督教傳媒事業,擔起福音傳播中心(真証傳播)總幹事。七年後,又回到大後方教會去。

這一群突破舊戰友,至令仍心繫青年和大眾傳播。我與其中一位好兄弟,正協助我一位我從前真証傳播的舊同工劉倩怡辦一份給職青看的潮流雜誌,叫做《飛紙仔》。我其實已經退下了火線,無力再戰傳媒。但是,職青一代的潮流文化戰線告急多時,心裏實在焦灼,願意替這一個新的事工打邊鼓。明年一月,一個藉雜誌,網站和活動服侍職青的事工,叫做「想飛傳播」就產生了。這一個異象,這些老友一聽到就認同和支持。余達心牧師和趙德麟博士馬上答應當顧問。始創維艱,但吾道不孤,有七千先知尚未向巴力屈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