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我对「有关犮现方舟的争论」的管见

有会友问我,对最近有关所谓「方舟遗迹」的争论,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早已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发表过。由于「遗迹的发现」的声称,尚未有考古学的支持,或其资料并不足以令我信服,所以我的立场依旧。现在把那些发表过的小文章列出来,给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朋友看看。文章都贴在本网志上。

1. 「方舟传说有讹」,发表于第一城浸信会网站「每日灵舍」www.cobc.org.hk/show_dailymsg.php?date=2007-10-26

2. 「方舟与遗物崇拜」,发表于《时代论坛》1057期2007年12月2日

3. 「方舟迷踪」,发表于《时代论坛》1060期2007年12月23日

4. 「方舟停在那个山上?」,贴于「罗锡为牧师案头」2008年3月13日http://pastorswlo.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13.html

方舟与遗物崇拜


罗锡为牧师

原于於时代论壇1057期2007年12月2日

我对圣经记载有些事迹,耐人寻味,尤其有些可能与中国拉上关系。如伊甸园在那里?有传说它在新疆。以赛亚书所说的「秦」在那里?耶稣降生时,汉朝刘向是否「追星团」的成员之一?挪亚时代的洪水,与中国的水娲传说有没有关系?汉语「船」字—挪亚一家八口一条船,就是方舟传说在中国流传下来的根据吗?

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话题,或作为中西交通史的考据。天主教的方豪教授,也是神甫,就对圣经的秦国,作了详尽考据。至于方舟呢?古往今来的传说最多,因为民族的远古史中,都有洪水和「船」的故事。中国有、中东也有,都是口传的。直至十九世纪英国的亚述史学家史密斯等人,在尼尼微一带发掘到的碑碣、泥版,才有「史料」,追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前的「亚特拉哈西斯史诗」(Atrahasis Epic) 和「吉加美士史诗」(Gilgamesh Epic)。我到大英博物馆时,就花了最长时间,「凭吊」这些考古学的重大发现。精通中东古语文的饶宗颐教授把它译成中文,比我读过的英文译本更精彩。

圣经记载的方舟和洪水故事,其动人之处,是其「警世」作用。古来,基督教、希伯来,和伊斯兰三大宗教的探险家,不住访寻方舟遗迹而找不到,令方舟变成更神圣和神秘的东西。

感谢上帝,至今尚未有任何能证实是方舟遗迹,遗址或遗物的证据,否则,捡回来的碎片,一定会必君士坦丁大帝时代搜回来的悬挂过耶稣的十架残片更多。宗教改革的教会,早已扬弃了「遗物」(relics)和「圣迹」崇拜这一套,是吗?现在需要又来这一套来证明圣经比从前更可信吗?

一浸故事



























罗锡为牧师


谁可以说一个「一浸故事」?

每一家教会,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浸故事」,是「一浸」家里的故事。但是,这家里的故事,并不是在家里发生。这个故事,影响着每一个一浸家人,也影响着这个世界。而这个教事,也成为我的故事。

加入一浸六年,看见一浸人渐长大,崇拜聚会由七、八百多人增长至千一、二百人。与弟兄姊妹一起生活,历尽生老病死、南亚海啸、四川大地震、猪流感应变措施、世界金融海啸。教会也经历人事和事工模式变动,包括:2004年的「小组计划」、「牧区计划」、「教会长远发展计划」、「领袖训练计划」、「植堂计划」。也见证了购买办公室及活动中心、出售副堂、购买都会礼堂及311室。也筹划了第三堂崇拜、副堂崇拜汇聚吕小、少年崇拜、及周六晚堂崇拜……

一浸故事变成我人生的一部份,我也成为一浸故事中人。去年,为廿五周年感恩特刊写历史,把廿五年的历史文献和会议记录读了一遍。一浸的故事,是由几位怀着「愿作之心」而开始,今天,由我们一浸家人继续的写下去、说下去。这是我们的故事。

而去年,故事情节特别多,廿五周年会庆嘛。所以,只能摘其大要略述。

一、交棒的故事

教会廿五岁,开基于八十年代。与教会同年代出生的「八十后」,均已成长。廿五周年庆祝以「成长 x 承担 x承传 x 乘机」为主题,感恩崇拜的高潮,是交棒礼,由张慕皑博士代表母会把「使命棒子」,传给一浸的罗锡为牧师,而后代代相传,给一浸的各年龄和族裔代表。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愿神为一浸兴起年轻的,有热诚、有魄力的新一代出来接捧。

二、年轻人的故事

教会三大长远发展策略以青年人事工放在首要,改变团契发展模式,每年开设小六升中团契,取消「升团制度」。自2007年起,三年增加少年团,即安得烈团、以利亚团、及撒母耳团,并开办少年崇拜。但以理团(大专)全团升上成人(职青)区后,约书亚团考虑在礼拜六晚开设分团,而成一个新的大专团,使青少年部的团契数目和人数增加。以2008年及2009年的青少年夏令会为例,参加人数均达200人,青少年事工初见成绩,感谢天父。

三、领袖的故事

有怎样的领袖,就有怎样的教会。这句话倒过来说也可以,即有怎样的教会,就会产生怎样的领袖。棒子的承传,也表征领袖的更替。每一个时代,需要新的领袖。出埃及,过红海,走旷野路,有摩西带领。过约但河,攻占迦南,要有约书亚领军。2009年,教会编制了一套领袖训练课程,由教牧同工及执委开始,一浸家人都接受训练。并订定事奉核心价值,以为领袖标竿,不单是为执委和教牧同工,也为所有事奉的神儿女︰

1. 对神: 信靠顺服、荣耀上帝
2. 对教会: 群体牧职、善用资源
3. 对其他领袖: 互敬互重、团队精神
4. 属灵生命: 不断成长、效法基督
5. 品格修养: 诚信恩慈、谦卑开明
6. 事奉态度: 追求卓越、着重效率
7. 事奉参予: 热忱委身、培育后进
8. 事奉视野: 高瞻远瞩、神国为念

四、植堂的故事

2009年的一件大事,是「植堂的计划」,教会成立植堂小组,由郭嘉乐执事任主席,成员包括:罗锡为牧师,尹淑薇传道,刘朝宗执事、李炳光执事、苏志勤执事、容淑英执委。为植堂的事,我将从前在加拿大参与全国的植堂事工及个人任植堂牧师的经验,并参考最新的理论,总括了「开基的三个主流模式」以供植堂小组参考。年初,向九龙城浸信会申请在其属下的大围「禧年开平小学」开基不果。及后,应浸联会邀请,申办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基址。并拟定详细植堂建议书,可惜终于落选。

十五年前(1994年),我们在马鞍山开设基址,斥资近一千万元。今日教会无论在人力、物力都比十五年前更具实力。植堂计划,好像徒劳无功。上帝没有开植堂的门,可能要我们从另一扇窗看出去,看见山外有山。一浸家人要凭信心,去求天父「将山地给我」。

五、扩堂的故事

为神的国度 「高瞻远瞩」既是一浸家人珍视的事奉核心价值,我们必须学习用新的「言语」来说「扩堂的故事」。

去年,在都会广场购入311室,只考虑当时使用地方的需要。结果马上不够用。我听过一个牧师的教会扩堂计划,他说︰「需要二千呎地方,要买一万尺,才算是扩堂」。那八千呎地方,是让教会增长的空间。

从前,我们扩堂也好、建堂也好、植堂也好,都从「小」处着眼。没错,「万丈高楼从地起」,那时,教会人不多,从「小」做起较有把握的。今天,教会变大了一点,下一代,年轻的一代兴起了,必须有更长远的考虑和信心,为教会的将来发展,向神求大事。

2010年,应该是把「建堂的故事」拿出来,再说一说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