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hursday, December 20, 2007

宣教再出發


宣教再出發
羅錫為牧師

「大使命中心」於2007年11月在香港舉行宣教研討會。

大使命中心副會長陳惠文博士掛個長途電話給我,請我為研討會主題給些意見,迎合香港教會的興趣和需要。

我建議「宣教再出發」這個主題。有感而發。

這個「再」次,不單是用於華人教會,也用於普世教會。重點不在差傳史上「出發」過多少次。重點在,面對今天普世差傳的形勢,華人教會踏上宣教路的時候,要清楚神要差我們到那裏去。

從前,很喜歡用「再思」這個詞兒,思想來反省去,不得要領,時光卻虛度了。「再思」下去,會愈來愈自我中心,一步也踏不出去。

而所謂「再出發」,是要承接西方教會差傳的經驗和成果,繼續向前走幾十年。甚至當國家內憂外患的時期,華人宣教士已經在路上走了。今天常常提起的「傳回耶路撒冷運動」,是上個世紀前,是聖靈藉那些「無名的傳道者」所發起的,並沒有外國差會支持。除了邊雲波之外,我們記不起他們的名字。當年政局容許的話,已經「回」到耶路撒冷了。今天的「傳回耶路撒冷運動」其實是一次再出發。

事實上,華人教會已經出發了。鄭果牧師配稱為當代華人教會差傳之父,他當年在菲律賓惠靈堂所發動的差傳運動。他寫的書,差派宣教士等工作,像一顆小石投在平靜無事的華人教會中,激蕩了一波一波向著普世出發的普世差傳事工。

多講無謂,今天香港教會一片昇平熱鬧,可聽到差傳的號角吹起?

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怎樣預備過聖誕節?


怎樣預備過

羅錫為牧師

商場比教會更早預備迎接聖誕節來臨。對很多做生意的人來說,一年的生意額要看聖誕了。

商場提早在十一月中已換上聖誕的裝飾,播出聖誕詩。商機催促著聖誕的氣氛,教會似乎反應較慢。我們浸信會一般較不重視教會年曆。或者應該這樣說,在教會年節期日,只著重受苦節、復活節和聖誕節。其他的節期,如預苦期(或稱大齋節)、聖靈降臨節,升天節,將臨節等都很少提及。

君不見有些教會機構出版的月曆,有母親節、父親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和國慶,甚至情人節也有。惟獨找不到「將臨節」和其他重要的教會節日。將臨節是教會「新年」,怎可以忽略?

師母和大女兒在旺角一間小商店買到一個「將臨節月曆」,掛在牆上。這樣啟動了我們一家人對聖誕來臨的期待。「將臨節」是什麼?那是聖誕之前四個主日,通常在十二月第一個主日。那一天,教會慶祝新年,正如中國人慶祝農曆年初一。那是教會的年曆,一個循環的開始。

我們教會十二月份的主餐詩選了《以馬內利來臨歌》,那是一首應節的聖詩。領主餐唱這首詩,很有意思。因為我們領主餐是等待主的再臨,在天國裏參加羔羊婚筵,和主「喝新的」。將臨節的重要,不單是「提早」記念基督救主降生。基督降生固然是大日子,但一樣重要的是祂要再來。在將臨期間,我們要預備自己,迎見再來的主。主耶穌踏上十字架的苦路而進入榮耀,升天坐在寶座上。祂將要以君主的身份再臨,審判世界。走天路的教會,要慎防世俗乘機宣傳的、充滿物慾,貪婪的聖誕氣氛所蒙敝。以布包裹,以馬槽為床,睡在貧寒簡陋的馬棚裏的嬰孩耶穌才是我們的主。

另一方面。以聖誕為主題的歌曲,調子有時太sentimental 了,叫我們回望過去,眷戀那些溫馨的場合。我愛聽這種情調的聖誕樂曲,但是,如果沒有將臨期指出祂是再來之主,榮耀之君,就不能解釋博士獻禮的末世性意義。將臨節是一個向前看,向著未來和永恒的日子,這也是令我們有所「期待」的原因。願我們都趕快調校心靈,進入將臨期的狀態之中。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我的心为何事烦躁?




何事「烦躁」?

罗钖为牧师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原文是帮助),是我的神。」诗篇42:11

放了一个礼拜大假。放假比平时更忙,睡得更少。

我的经验是,放大假如不出门旅行,会比不放假更忙。

道照讲,有事一定要你,电话要听,有问题要解决……

而且,多了些外面的事情。平时可以说要「上班」,走不开而推辞。放假没借口。而那些都是重要的事,甚至是大事,或者是老朋友找你去帮忙。

天气转变,原本早上有几声咳嗽,上个礼拜严重了,声音也沙哑了。不是伤风感冒,但愈来愈不适。礼拜六青崇讲道前看中医,说是「肺躁」,喝了一剂苦茶。上台讲道时,仍未完全进入状态,但已经好了很多。

「肺躁」,我不是第一次。中医师一说,我就明白了。早在葛福临布道会前两个礼拜,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找上我门来,我里面开始「躁」了。

因为我很快就发现,那是我从未遇见过那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我没有能力应付,虽然我被人认为是那方面的「专家」。我手头掌握了很多数据,比较有经验和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可是,我心里明白,非我能力所及。那不是可以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去判定是非。如果可以,早就了结。

那些是是非非,对教会,对福音事工和一些弟兄姊妹会造成很大伤害。有甚么对策可以减低伤害呢?都没用。连传媒也把那些教内的传言报导了,把问题弄得更混乱。

我害了「肺躁」。

我心为何烦躁?

我需要一服清心润肺的解药,那是安静在神的临在中,得到属灵的洞悉力。

Friday, December 14, 2007

不要計較
























不要計較
羅錫為牧師

抱怨和不快樂的生活,源於與別人比較。

我們總是看見別人擁有的,而自己沒有的。比來比去,生出許多不平和痛苦。有一篇文章,寫人們喜歡怎樣比較︰

1歲到4歲,比可愛;
5歲到7歲,比聰明(幼稚園)。
8歲到12歲,比成績(小學);
12歲到15歲,比誰敢(大膽)(初中)。
16歲到18歲,比相貌(高中);
19歲到22歲,比男女朋友(大學)。
23歲到26歲,比學歷(工作)。
27歲到28歲,比公司(立業);
33歲到35歲,比孩子、比車子;
36歲到40歲,比房子、比妻子。
41歲到50歲,比事業;
51歲到55歲,比鈔票。
56歲到60歲,比媳婦;
61歲到65歲,比聲望。
66歲到70歲,比健康;
75歲以後,比誰老。

廣東俗語說得好︰「人比人比死人」。和比自己條件差的人比較,會自覺優越。別人的情況比自己好,又會覺自卑。而自卑比懮越的可能性來得大,因為世界上總是有人比你更好、更強、更有名。老是比較,注定活得不快樂。

保羅說,他隨時隨在,學會「知足」。知足是為自己所擁有的感謝上帝,因為都是上帝所賜的。有些東西,別人有,我沒有。身處的環境,比別人差,但都不強求,不計較,不去問上帝為什麼我沒有這些東西?為什麼這般際遇會臨到我。只求上帝給夠用的恩典,每天的供應,好去過日子。其實上帝已經將最寶貴的東西給了我們,就是主耶穌。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見不得人好,自己不好。

最好不要比較,也不計較,生活會好過一些,這是我幾十年歲月累積的心得。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開開心心活下去

开幵心心活下去



罗钖为牧师


当牧师那么多年,丧礼参加很多。曾为过胎死腹中的婴儿,以至百龄人瑞主持丧礼。有些丧礼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和他们的家人。在第一城浸信会参加的丧礼特别多,有些是要当主礼的,有些不用负责,有空也会参加,慰问喪家。教会的人虽然愈来愈多,但仍保持著家一样的亲切。


丧礼参加得多会麻木吗?我不会。我把每次安息礼拜,都看作是死亡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人生、人死带给我心灵的震撼,每一篇安息礼拜的劝慰都是从心里涌现的信息。我聴过一位老牧师在一个公开的讲座说,两篇讲章就足以应付所有丧礼了。我不能够,我愿意为每一位离世的人写一篇。有些讲章写得好一点,因为感触大一点。无论如何,都会有感触。尤其是躺在棺木里的是年轻的人,而且是也曾相识的朋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


如果他们是高寿而终,自己比较容易受安慰,和能安慰人。香港人的寿命愈来愈长,平均活到七、八十岁。最近一、两年,频频参加和我同辈,甚至年轻一辈的亲友的丧礼。有师母的大学同学、有我替他证婚的,有在突破杂志编辑组一起当义工,和突破机构旧日同工。有些是与癌病作战了一段日子,有的是心脏病突发,去得突然,并无迹象,遗言也不及留下。


不能说他们「英年早逝」,他们己经做过很多事。很多人退休之后,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他们有些或者比我年纪稍长几年,有些年轻得多,都先我而去了。


于是,我开始想到,生命的长短既不可以预测,死亡随时来临,并不会预早宣告,那么,余下尚有多少光阴,就应该把握每一天,去做些要紧的事,和心里愿意做的事。


把握今天,是很多人都能说的话。不过,若真正要把「今天」握住,就必须「心里有数」,要让自己一生过得无悔、无憾,而且快乐。上个礼拜六,参加文保罗的安息礼拜,他是沙田宣道会任敏儿牧师的夫君,他们都是突破旧友。在灵堂上挂了一幅祭幛,「开开心心活下去,快快乐乐回天家」。书法仓劲,想是他妹夫关湛机手笔。

能自己开心快乐不容易,让身边的人也开心快乐更不简单。把握今天不一定要做伟大的事,能教自己开心,别人快乐,就是要旨。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改變你自己


改變你自己

羅錫為牧師


繼續談談QBQ。

我們都聽過著名的Serenity Prayer,是說面對環境之道。禱文說: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這只是禱文的上半部。中譯如下︰

「上帝求你使我能沈著,能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事,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和有智慧去分辨何者能改變,何者不能改變。」

「沈著禱文」是尼布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寫的,面對的是惡劣環境。QBQ針對公司、機構和個人成長來說,要人面對自己。這篇求沈著的禱文可以改寫如下︰

「上帝求你使我能沈著,能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人,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人,和有智慧去分辨,那個我能改變的人,就是自己。」

要改變環境,先改變自己。說是輕鬆,做起來不容易,真的要求上帝賜力量。

  John G. Miller 舉了個例。有一次他講完一場講座,題目是︰「我只能改變自己。」散場後,有一位做中層管理的人上前,做上司的,遇到一個新來的下屬,和他共事很有困難,很難駕馭。後來他調職,才鬆了一口氣。幾年後。她升調到另一部門,剛巧又踫著那位難以應付的舊同事,仍歸她指揮。她發現這次相處容易得多了,大家可以溝通、合作做計劃。於是問自己,他幾時改變了?後來發現,對方沒改變過,只是自己改變了。John G. Miller 問她,改變了什麼?她說,我不再想改變他了。

人人都想改變別人,不會覺得自己需要改變,那是大忌。要改變自己,並且凡事不要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無論在職場上,在家裏,在教會裏都要有這個打算。

改變自己不是放棄立場和原則,而是自我成長和更新的門檻,若不跨越它,我們永不能進步。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QBQ

QBQ!

羅錫為牧師


問題在那裏?

在人生裏,或工作間,總是有很不事情看不對眼,也不滿意。常會抱怨,為什麼會如此?我們都想找出問題。

正本清源,一定要追到QBQ那裏。

QBQ是什麼?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是一本書的書名。師母把這本書拿回家,我一看見就搶了過來,很快就讀了一遍。她的「老闆」給機構裏高級的職員每人送一本QBQ,我看過了,也認為是本好書,勝在簡精,「句句到肉」。

原來QBQ這三個英文字母,已給John G. Miller 登記作了公司招牌,成為「商標」,專門教人把QBQ找出來。他那本書很薄,也很貴,卻是十分暢銷。其實QBQ不是John G. Miller或某人專利,人人都應該追究「問題背後的問題」,那都是一些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理。

可是,就是如此荒謬,那些最簡單的問題,卻不是人人懂得去問,外國很多公司、機構要重金禮聘專家如John Miller去替他們找問題,問題一說出來,原來如此,就那那麼簡單。

「問題背後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你自己,你要為自己的人生和工作負責—personal accountability。你自己就是問題的一部份,若解決這個問題,你就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份。

我很同意John Miller 的意見,解決問題要反求諸己。聖經不就早己把QBQ如此說明了嗎?如果從開始,亞當不以為都是夏娃惹的禍,人類的問題或許不會愈弄愈糟。

Friday, December 07, 2007

翻身有法



翻身?有辦法﹗

羅錫為牧師2007-12-07



在昨晚啟發課程介紹會上,Oasis 航空公司總裁Steve Miller 分享他如何「洗底」和「翻身」的信仰歷程。

他的父母都是虔誠愛主的基督徒,但他不信主。來了香港二十多年,在幾間航空公司擔任過很高職位,有過成功的日子。可是,他離開了父母所信的神。

他從前認為基督徒都是弱者、怪人。他替公司招聘人材時,求職者自報家門是基督徒的話,就算資格,經驗和才幹都最好,他也不要請。害怕請了個「宗教狂熱份子」。

他以為自己很成功,自以為是,卻不懂得去愛,教他身邊至親愛的人傷害了,生活得一榻糊塗。後來,參加了「啟發課程」,認識了主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信了主。他的人生扭轉了,心情也改變了。後來,加入了Oasis 航空公司,以基督教的原則去經營這盤生意。終於,他回到父母的基督教信仰,回到父神的身邊。他信了主,學到自制,學到愛,並且對神的救贖恩典有深刻的體會。

Steve Miller 從他的經歷中,舉了一個例子來形容。他說,在他人生最低沉的日子,欠了一大筆債項,無力償還。於是債主向法庭申請,要他「破產」。他記得到中環Receiver General 辦事處辦破產手續時,執達吏看到他手腕戴了一隻手錶,問他是什麼牌子?他說是「勞力士」。執達吏叫他把手錶除了下來,給沒收了。一切貴重的東西,都要變賣,償還債項。一個人破產,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償還部份債項,就可以「翻身」,不過仍保留曾經破產的記錄。另一個選擇是償還全部債項。還清了,就能「洗底」,即不會保留任何曾破產的記錄。他選擇後者。終於,他把債務都解決了。他寫信去Receiver General,追查自己破產的記錄。他在現場,把回信拿了出來,當眾向我們在座的會眾讀出來。政府的公函說︰「經查找,Steve Miller在香港並無任何破產記錄。」

人的「罪債」— 對良心、對上帝的虧欠,人無力償還。但基督耶穌取代人的位置,在十架上死了。神自己替人填了那一筆罪債,把一切不利於我們的記錄都用主耶穌的寶血塗抺了。想要「翻身」,「洗底」,是有辦法的,就是憑信心來到十字架前,靠主耶穌基督的寶血洗乾淨。Steve Miller 有好見證。

靈命回糖


靈命回糖

羅錫為牧師

「回糖」是個廣東俗語,有些人不瞭解它的原意。

回糖是說蔗糖長到某一個時間,汁液的糖份就會變得甜起來。如果不趁它最甜的時候收割,會漸失去糖份,就不甜了。老宣教士張智理牧師在第一城浸信會廿三周年感恩崇拜語重心長的說︰「今天,西方社會,只差一代,就倒退到基督教之前的時代。」他是感嘆西方社會中,基督教信仰的成份愈來愈稀薄,只差一個世代,就會完全離開教會,完全脫離了福音的影響。現在到了最危急的地步。西方教會無論曾如何輝煌過,若不復興,將會成為歷史陳跡。


上一個世紀五十年代,有一位華人宣教士,從中國受差派到印尼一個島上傳福音。當地土人拜假神,沒有文化,過著原始生活,不穿衣服,沒有婚姻制度。幾十年後,他們都信主。他們都衣冠端正,人人上教會,奉行一夫一妻制度。有人聽到這個故事,感嘆說︰這才是真正的「進化」,西方卻不住退化(回糖),從有衣冠而赤露,把基督教傳統的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拆毁……


今天,華人教會,我們的教會,若不把信仰代代相傳,把福音傳下去,傳開去,也一樣「回糖」。而承傳這福音使命,上帝的兒女要勤讀神的話語,浸淫在主的道裡,讓生活裏的「含聖(聖經)量」不住上升,屬靈的生命質素不住提升。那樣,才不會「回糖」。上帝的兒女若失去作世上的鹽和光和勇氣,社會上的基督教影響力就會「回糖」,上帝的兒女在生活和社會責任上,要堅持基督徒的價值觀。遇到不平不公不義事,我們要發熱發光,向貧窮人伸援手,為受壓制的人請命,為保育生態環境而出力,為不公義的事抗議。除了有使命感,有神的道,和勇氣之外,還必須回到「起初的愛心」。那是基督徒生命和使命的起點?是否失落了?是否回糖了?

我們也需要復興,延續交付給我們的信仰和使命。

Thursday, December 06, 2007

为何复兴跚跚來遲?

为何复兴跚跚來遲?


罗钖为牧师


今天的教会宁相信「方法」而不相信祷告。这是教会复兴迟迟未来到的原因。


有一本书叫《复兴为何跚跚来迟》(“Why Revival Tarries”),1959年出版,它说︰「今天教会的灰姑娘是祈祷会。这个主的使女并没有人爱慕和追求,因为她并不炫耀知识,不标榜哲理,也没有心理学作她吸引人的亮点。她只是个使女,她只穿戴朴拙的诚恳和谦卑,并不害怕下跪。」五十年后,这番话仍然是切中教会要害的。


比这本书更早,属于上一个世纪初的经典属灵书籍《祈祷出来的能力》(“Power Through Prayer”),作者邦戡兹说,上帝不是寻找事工方法,祂使用的是人,祈祷的人。这本书由滕近辉牧师翻成中文,都几十年了,也再刷过几次,看过的人不少。可是,我们彷佛仍未摸索到得力的途径。我们羡慕韩国教会的复兴,组团去取经,上祈祷山观光,回来后,依然故我,仍未学会祷告。福音事工模式的「新型号」层出不穷,教会忙于试用新款的,有些教会确实是比前「热闹」了,可是,我们渴慕的复兴,仍未来临。祈祷并不是讲求「效率」,祈祷并不一定会叫我们的脑筋转得更快,做事更有成果。当然,祈祷也不是叫我们躱懒,不去工作。「祈祷会」不是「能力」的售卖机,我们投了几枚硬币,它就会「吐」出能力。


什么祈祷最有力量?什么时候我们的祈祷最恳切?就是来到危急关头,例如有重病,或考试,或生死攸关的事,不抓住上帝,就没有别的方法。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祷告?要像那本书说的那个「灰姑娘」,踏踏实实,谦谦卑卑的跪下来,迫切地、情急地、渴慕地,并以孤注一掷的心情,求主让教会经历祂的同在。我们不满足于属灵的花巧,也不给伟大的事工所分心,我们只求得着主,彷佛没有了主,我们就不能活下去。直至我们的生命得着更新,充满圣灵的能力。


那时,复兴就来临了。

不傳有禍


不傳有禍
羅錫為牧師
2007-11-30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

如果基督徒都把傳福音看成責任,看得像保羅所看的那麼重要,福音早已經傳遍天下了。今天,尚有許多人未聞福音,反映神家的荒涼,神的兒女未盡本份。把福音傳到地極,不是教會可有可無的一個選擇,而是神已經託付了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要向神交代。溫德博士說︰「祂要我們完成的使命清楚又簡單,就是要看見基督在每一個民族中受敬拜和跟隨。這是重要的宣教任務,是我們必須最專注和盡心去做,直至完成為止」。

既然是別無選擇,也不能推給別人的一個責任,神的兒女就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務必把基督十架的大愛,與凡未聽過的人分享。這個任務完成了沒有,神的兒女有一天要向祂交代。不能交代,我們就有禍了。禍在那裏?我們愧見主面。普天之下,期待福音的人,卻因我們的怠慢、懶惰、拖誤,未及聽聞救恩,就沉淪滅亡了。將來在審判台前,怨恨我們,我們將何以答辯?未聞福音的人滅亡,是他們的禍。得聞福音而不把福音傳開去的,也有禍。那是極為嚴厲的警告,因為關乎人的永生永死,豈能無視責任?

為了這個責任,宣教士萬水千山,離鄉背井,去傳福音。來華宣教士戴德生說︰「若有千條性命,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若有千鎊金元,不留下一塊不為中國用」。赴非洲的宣教士Willis R. Hotchkiss在日記上說︰「在非洲四年,患病三十次,被獅子咬了三次,被犀牛圍攻多次,然而由衷的說,只要我再有機會在這黑暗大陸舉起救主名號,樂意重蹈那滿佈荊棘的路」。都為什麼?正如保羅一樣,也曾為福音天天冒死,他說︰「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託付我了」(林前9:17) 。

不一定像戴德生和Hotchkiss梯山航海,深入不毛,但願我們都像他們一樣,甘心情願地把我們的生命,投放在福音事工上,從我們的耶路撒冷開始,直到地極。

一个Wonderful的追思礼拜






罗锡为牧师2007-12-06


你参加过一个可以称为wonderful的追思礼拜吗?追思礼拜可以形容为wonderful吗?


昨晚,在祁戴维牧师的追思礼拜上,祁牧师的公子祁但理,他也是牧师,播出祁牧师生平照片时,对会众说︰「今晚是个wonderful的场合。」我站在他身边传译,给他这话卡住,不知应该怎样翻译wonderful?在追思礼拜上,一切用语都要很小心,恐怕自己听错了,翻译错了。


不过,在场的人,在追思礼拜结束时,都会承认,那确是一次称得上wonderful 的追思会。这个追思会超时了半个小时,因为挡不住要上前来讲述祁戴维牧师夫妇如何影响了他们生命的弟兄姊妹,我也不打算挡住他们。这正不是我起初要替祁牧师办这个追思礼拜的原意吗?分享中,有泪水、有笑声,都因为一位神的仆人,触摸了人的生命,藉他的言行,改变了人,让人认识主,爱主更深,把自己学祁牧师一样,献上生命,为主而活,传扬福音。那不是很奇妙吗?


我们都来了追思礼拜,为了什么?为了安慰祁师母和祁牧师的遗嘱吗?我想不是。那不是办追思礼拜的原因,而是我们要想念一位从前引导过我们,传神之道给我们的人,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来13:7)这是我在追思礼拜选读的经文。祁牧师老成凋谢,功成身退,我们都为失了一位老朋友、好牧者而伤怀。奇妙的是,无论是唱诗,缅怀和信息,都弥漫着一种比伤感更强烈的气氛。我们都在那里,为这一位神赐给我们的属灵导师和朋友而感谢上帝,为他结果累累的一生而赞美神。


昨晚,我们参加了一次「奇妙」的追思礼拜,人人都同意。

Wednesday, December 05, 2007

開平之子祁大衛


David R. Crane, Son of Hoi Ping
June 29, 1926-November 8, 2007

开平之子祁大卫






罗锡为牧师



美国人祁戴维牧师而为「开平之子」,美国人,他的一生,善哉﹗美哉﹗


第一次与祁牧师见面,是两年前。他与师母带领从美国来的朋友,访问河南。为此,我身为差传部负责同工,与当时负责内地交流的周志华牧师,和几位有负担的弟兄姊妹,一起筹备。初次会面,就给他身上的两样东西所吸引 — 他孩子脸的笑容,亲切而开朗。他那爱中国的心,热力直扑过来。在筹备会上,我用以赛亚书一段话,说将来有人远自「秦国」来到锡安。我说,有些圣经学者和中国的「中西交通史家」考证,可能是指中国时,我看到他眼里发出光芒。他和我们中国人一样,甚愿同胞在上帝救赎计划中给题名。


他的确是开平之子,生于香港,在开平度过童年。父亲是来华宣教士,至国内局势不许可,随父返美。长大后,献身宣教。虽然他被派往的禾场并不是中国,但心里常牵挂着地图上那片海棠叶上十亿未闻福音的灵魂。从他的宣教工场退休,就受差会之命,帮助一些以香港为基地的工作,为期一年。谁知来了,就舍不得离开,而且加入了我们第一城浸信会为会友。他回开平寻根,那里的父老,一看见他就从他那永远的孩子脸,认出他就是当年那个洋人小伙子,好像认出乡亲一样。地方官员热烈欢迎这位「开平之子」回到故乡,而这位「开平老乡」。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乡,像许多落叶归根的老华侨,为乡里尽力做点事,如:修路、引进水电设施。并且讨回祈牧师双亲于一九二零年代所建立的教堂。第一城浸信会的国内交流事工,也是随祁牧师「回乡探亲」而开始的。


最令我感动的,是八十高龄的祁牧师,身患重病,仍决意回中国一行,把他最后一分力,用在中国人身上。可能,是这次旅途的劳顿,让他的病加重了。在香港停留的日子,原本约了他在主日崇拜分享。可是,就在那个主日前的几天,也发现患处有痛楚,听医生嘱咐,马上返美治疗。那一次,是我最后与祁牧师见面。再见要在天家了。


情之所系,心之所牵。这份被基督的爱所激励的爱中国的心,我们若不被感动,岂非鐡石心肠。

Tuesday, December 04, 2007

葛福臨佈道會製造28間「一浸」


葛福臨佈道會製造33間「一浸」

羅錫為牧師

葛福臨佈道會四天聚會,總共有340,000人入場,33,0000人(最新統計)決志信主。那是一個紀錄。

33,000人到底有多少人?我們教會第一城浸信會有1000人聚會,即是說,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幾天時間,香港忽然多了那麼多初信主的基督徒。光是容納他們,就需要有33間像我們第一城浸信會大小的教會。亦即是說,過了上個主日,葛福臨佈道會後,香港一時間多了33間「第一城浸信會」。初信主的人數超過平時教會主日崇拜平均人數的十分之一,在某一個教會中,每十個會友,就有一兩個新朋友來參加。你能想像那個情況嗎?教會可以作些什麼?

當然,那33,000位決志者,並不是從沒去過禮拜堂的。有的是親子聚會中,基督徒父母帶去聽醫生叔叔而決志的。剛過去的禮拜天,有一位剛來教會聚會幾次的慕道朋友告訴我,她在前一個晚上決志了,想參加慕道班和小組聚會。扣除這些已經在教會慕道的,或者有些決志後反悔的,新朋友人數仍然可觀。

這個數目,令我們興奮之餘,應該要好好想一想,我們怎樣應付這個問題?其實這是個「好」問題,教會最好能常常要應付。

使徒行傳記載,教會剛成立不久,就要面對「得救人數天天增加」的問題。五旬節聖靈降臨那一天,就有三千人加入教會。設想一下耶路撒冷教會有多大?就可知那是個大問題了。他們當時並沒有「教堂」,都在家裏聚會,而且天天都有聚會。忽然來了三千個新朋友,教他們怎麼辦?當然,三千人之中,有部份是上耶路撒冷過節的旅客,不久就會回家去,但是教會要不要打鐵趁熱,趕快栽培他們?把家庭奉獻出來讓教會聚會的家庭,恐怕也要把一些傢具丟掉,騰出地方,接待新朋友。每天有那麼多新人出入來往,生活的規律也搞亂了。今天香港的教會能忍受嗎?

葛福臨佈道會之後,留下這些問題給我們思想。這些決志的人,關我們底事嗎?下個主日,教會回復「正常」,照常辦事(business as usual)。 我們費了接近二千萬,辦這幾場佈道會是為了熱鬧熱鬧嗎?沒錯,很久沒辦那麼大型的聚會了。但是,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嗎?

我請各位和我懇切的禱告,不要叫那「33間第一城浸信會」那麼多的初信者,幾個禮拜就在人間蒸發,原來只是「泡沫佈道」罷了。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有責任,去接待、關心、栽培這些初信主的人。
為那33000個決志者,除了感謝神外,也要求主給我們智慧,和勇氣去面對。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我們所需要的復興


我們所需要的復興

羅錫為牧師
2007-12-03

我們聽過很多復興的故事。從書裏看的、聽牧師講道說的、或聽過弟兄姊妹親身經歷的見證。對許多神的兒女來說,復興太遙遠了。它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或是久遠的事。可否想過或期待過復興也臨到自己身上,和教會之中?


如果我曾經歷過一個復興,那該是三十多年前的一個青年夏令會中。我們老遠從菲律賓請來鄭果牧師當主題講員,主題是「異象與使命」。「異象與使命」是第一屆世界華福的主題,我們不是抄襲它。這個夏令會較第一屆華福還要早幾年。參加過那一屆夏令會的老營友,憶述那一年的經歷,都認為是青年人的一次大復興。那一個夏天,那一群青年人經歷過些甚麼?我們經歷到「禱告的權柄」。當年的夏令會的職員和導師,在營裏的禱告特別迫切。我們都感受到大會的濃厚的屬靈氣氛,是參加過那麼多次夏令會和各樣聚會都沒有的。我們特別鼓勵營友參加禱告會,一起為夏令會守望,求聖靈動工,扭轉青年人的屬靈生命。


起初,青年人頗不能接受講員帶來的信息,以為太emotional了。有些人對大會的安排有些不滿。後來,參加禱告會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一起經驗到一場屬靈爭戰。很多人說,在夏令會聽了那幾篇很有力量的道,日子久了,或許會忘記講道內容。但在夏令會裏的禱告會操練過信心的人,不會忘記祈禱出來的能力。


復興必與「對付罪」掛鈎。聖靈來,是要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很多營友聽了叫他們扎心的道,看見自己的罪,受聖靈責備,找組長、導師和講員,承認自己的罪。在見證會上,他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認罪。生命的改變,必須要與「老我」決裂,從舊性情擺脫出來,全靠主耶穌的寶血和聖靈的大能。復興的作用,不是增進屬靈的氣氛,甚至經驗到濃厚的「屬靈的氣氛」,也不算是復興,除非能催迫神的兒女踏上獻身和差傳的路。


那一年,鄭果牧師在講台上,呼召了很多人獻身事主,人數破了歷年紀錄。當年蒙召的,現在都當了牧師和宣教師,散佈世界各地,作主的僕人。教會人多,若沒有會友願意踏上奉獻的路,算不上興旺。教會有錢,會友卻沒有愛人靈魂和傳福音的心,可以罷了。那年我親歷過的復興,讓我也無悔地,背起十字架,走主要我走的奉獻的路。復興的結果,不是人人感覺良好,情緒高昂,而是在來到祭壇前的一個立志,並在那裏,朝著十架一往無前。

Saturday, December 01, 2007

等候神











等候神

羅錫為牧師

「我的心默默無聲,專等候神;我的救恩是從他而來。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很動搖。」(詩62:1-2)


為什麼神需要我們「等候」?尤其是在急難之中,難道衪自己總是跚跚來遲嗎?自年青的時候,就有長者告訴我,凡事要等候神。叫一個「急性子」的人等候,是件難事。他要把事情做好,並且馬上辦好,往往不耐煩,為什麼不早點出手,把合祂心意的事玉成,不合祂心意的事挪開?有些關乎神國度的事,別人看不見其重要和急切,但神應該知道,既然我的「先見之明」是從神那裏領受的,何以祂不幫忙,把事情完成?有時,在難處當中,飽受煎熬,迫切向神禱告,向神叫苦,祂要我們等到何時,好日子才會來到呢?抱打不平的人,更會對世上發生很多不公義的事著急,催促神快快出手,撥亂反正,把環境改善……

可是,一個屬神的人,要學習安靜、專心等候神。等候神,不是要練耐性。等候神根本上不是緩慢的問題,而是對神的投靠、順服、和事奉的學習。為主作工的人,為什麼會走在神的前頭,要神追上來?等候神是事奉神的一種姿勢。弄清楚誰是主人,誰是僕人。僕人永遠走在主人後面,聽祂召喚和差役。馬大和馬利亞都是服侍主耶穌,各有不同崗位。馬大在忙亂中,不耐煩別人不幫忙,也對主埋怨起來,對主說,你看不見我在忙嗎?祢看不見有人在閒著嗎?祢為什麼不做一點事?許多時候,我們像馬大,服侍主的事候,要把別人,甚至主自己變成自己的僕人,替自己效命。等候神的人,言語會少起來。他心裏不會煩燥,不批評別人,也不向神嘮叨,因為他心裏有了個底,就是他的幫助、救恩、和拯救從神而來。榮辱得失全在乎神,不在乎自己。

等候神,就是對神的「在乎」,和對自己的「不在乎」,把自己放在候命,服事,和投靠的心情中。詩篇說,等候神的人,立在神設立的一個「高台」上,受到屏障和保護。而在那個「高處」,站得高看得遠,對神的計劃和心意,就看得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