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马利锺斯的圣经


马利锺斯的圣经

罗钖为牧师2007-11-12


上個禮拜五晚,在聯合聖經公會晚上的異象分享會中,再一次聽到馬利鍾斯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很小很小時候,就在主日學或什麼地方聽過了。而我認為,牧師都應該把這個動人故事給會友都說一遍。

那是一個小女孩名流千古的故事,沒有她,就沒有「聯合聖經公會」了。

二百多年前,威爾斯有個小女孩,名叫馬利鍾斯。她每主日上禮拜堂,很喜歡聽道,很喜歡上帝的話語。她最大的心願是自己有一本聖經。可是,當時買一本聖經很貴,也不容易買得到。一個小女孩想有一本屬於自己的聖經是奢望。可是她沒放棄。後來,十歲了,她上學了,課餘替鄰居做些小差事,賺點零錢,都存了起來。六年後,她夠錢賣聖經了。1800年,十六歲的馬利獨自上路,攀山越嶺,跑了一天路程,到巴拉鎮去。那裏有個教會可以買到聖經。可是,她來遲一步,最後一本聖經都給人訂購了。馬利急得哭了起來。那個教會的牧師叫查理斯,聽到她的心願,並被她想有一本聖經的真情感動,把那本給人預訂了的聖經先讓給了馬利。

馬利鍾斯愛讀聖經,想有一本聖經的心事,讓查理斯牧師有了個負擔,要為人們多印些聖經,讓聖經廣為流傳。四年後,即1840年3月7日,第一家聖經公會成立了,稱為「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二百年前,馬禮遜牧師由成立不久的英國聖經公會差遣,來到中國,翻譯聖經。今年(2007)年,香港教會記念馬利遜來華二百年,那光榮當然要歸給上帝,但是馬利鍾斯也有份兒。

馬禮遜翻譯聖經後,有多種其他譯本面世。一百年前,聯合聖經公會的前身,和各差會的代表,在香港舉行會議,要翻譯一本白話本聖經和各教會共用的聖經,這是「和合本」聖經的由來。這本聖經在華人教會用了九十多年了。

今天,我們讀聖經時,可會想起那個小女孩馬利鍾斯?我們家裏可能有幾本聖經,可會像她那麼渴望要讀上帝的話語?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女孩子的故事,主使用她,她的見證竟然是教會歷史中重要的一頁。

信仰臨界


信仰臨界

羅錫為牧師2007-11-13


基道出版社送來古斌的新作「信仰臨界—消費社會的信仰新想像」。基道出版社專門出版一些具學術性和思考性的書。古斌是時代論壇的作者之一,這本書結集了曾刊載過的文章。



認識古斌,是在「時代論壇」舉辦的某些聚會中,當然,我也是他的讀者。他找我為他的大作寫序,當然榮幸之至。為古斌的書作序不容易,要考驗自己是否讀得懂他要說的東西。替他的書寫序的還有張吳國儀師母、梁家麟院長、駱穎佳教授。比起他們的序言,我寫的篇幅最短。不是我和他不夠朋友,只因為我的墨汁有限,寫文章愈來愈短,而我在序言要說的,只有一點︰就是他的文章其實不難理解,不一定要配一對「後現代眼鏡」才讀得明白。只要用平常心去揣摩,並理解他為什麼會站在大時代和教會的邊緣,對其meta-narrative作他的神學和文化批判。


可以把這本書歸類為比較容易讀的「文化批判」的入門讀本。古斌批判的,包括教會的流行文化。在信仰臨界的線和面上,讓他把今天的種種「符號」替我們解讀,然後,從他所運用的豐富的隱喻中,看見上帝躍然臨在我們當中,就在他瞬間捕捉的一個身體語言和情境。我把這本書推荐給有想像力和願意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