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別矣,天星碼頭

別矣,天星碼頭


羅錫為牧師

別矣,天星碼頭。

其實,天星碼頭不是不再存在。有一個外觀更宏偉的代替它,而且,要拆下來的碼頭,也不是第一個天星碼頭。它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建成,代替舊的。那個再舊的,我們都沒有記憶,只能在老相片中一睹輪廓,因為它的命運和這個將要湮沒於歷史中的,我們的天星碼頭,成為沒有陳迹的歷史。

在新的碼頭會有一個博物館,把鐘樓的機械銅鐘存放在那裏。我們習慣了那鐘聲的旋律。倫敦有個大笨鐘,這個就是我們的「小笨鐘」,它是「量身訂做」,安裝在那裏。原本的任務是一生一世,像掛在許多教堂、歷史建築鐘樓上的鐘一樣。但它必須退役,因為縱使把它折件搬遷,會影響它的功能。而且,這具鐘的鑄造廠,己被今天的電子科技「淘汰」了,再無工匠技師可以修復它。它可能是唯一可以留下來的遺跡。

可是,新的碼頭上的鐘樓會繼續傳來的鐘聲,以時代尖端的科技,模擬昔日的鐘聲,喚起我們對時代的懷想。我們知道那不是「真實」的鐘聲,像原本那具機械銅鐘所敲響的。

香港人都是向前看的,鴉片戰爭以後一百年間,香港是個「借來」的時間和空間,那是個英國殖民地的觀點。而在這個特別的時空裏,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來到這個彈丸之地。一代一代的香港人出生、成長,以此地為家。正因為只有那麼匆匆的歲月,卻經歷過時代的洗刷,我們比別的地方更需要有陪伴著香港的一些歷史建築物,作為集體記憶的標記,方向的指示,像羅馬的聖彼得大禮拜堂的圓頂,在城市的不同角度,都可以見到。

不幸,天星碼頭一樣,只有半世紀的歷史,不足以列為古蹟。於是,有很多從前是城市的地標,未及齡就移除。於是,香港人失去記憶,也失去方向,只是道向前衝剌。

但是,沒有過去,如何定向未來呢?香港人雖然說是放眼未來而建設,其實只「今天」。昨天、今天、明天是個連續體。只有今天的人,是平面的,膚淺的。於是,香港人繼續生存,馬照跑,舞照跳,吃吧,喝吧,因為明天就滅亡了。

刊於星島日報「談天說道」版2006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