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hursday, May 31, 2007

學生報情色版的反諷


羅錫為

「道德」原來是負面指數。凡被標籤的,即與原教旨主義、偽善、腐儒、食古不化無異。凡被視為站在「道德高地」,「罪」加一等,等同於扼殺自由和人權的兇手。

教會每與社會的意見有分歧,提出本身的立場時,馬上給戴上一頂「道德帽子」,例如在同性婚姻問題上。在中大學生報情色版與聖經「不雅」事件,我寫了一篇「苦口婆心」的文章,以「士」應有的風骨和抱負,向大學生許以殷切的期望。可是,即有同情大學生的讀者,發了多次電郵,指斥我只懂得站在「道德高地」來責備學生。

我不同情學生嗎?我十分維護他們。只不過我實在對學生們愛之深,責之切。自責自己不早一些看到他們的情色版,不早一些說些規勸的話。他們如果聽到了,就不會愈弄愈離譜了。我始終認為,學生犯錯沒什麼大不了。做了不合宜的事,接受忠告,改過遷善,善莫大「賢」,如果大賢的道德高地不是他們所揚棄的話。

我們仍能靠大學生做社會良心,維護公義,真理和美善嗎?他們會告訴我們,人權和自由己經沒有底線嗎?今天的道德行情是︰有底線的人,那怕是無可再「低」的,遇上那些受過高深教育而思想自由的人,馬上被視為站在「高德高地」。

自由和人權真的沒有底線嗎?那麼,教育下一代,期望他們學習些什麼?老夫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從前讀書是為了修齊治平。不能見用於世,就把理想,抱負,學問傳給後世。今天,教育理已降至「為人」,即見用於老闆和謀生的技能。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情色版那些風呀月呀,可以視為大學生對教育理想之失落的「反諷」(parody)。

(本文刊於時代論壇教牧熱點專欄)

大學生所為何事與聖經不雅

大學生所為何事與聖經不雅

羅錫為

最近,忙著別的事,沒空找一份「中大學生報」的情色版來自己看看,只是看報紙,電視報導,和聽電台評論。初時,沒想過在這事端上再做題目。因為中大學生們無所事事,搞搞新意思,談談風月,並且在同學們找些「出位」一點的情色話題,無非為了在沒有理想和激情的大學生活,添些情趣。

大學生有「出位」的言論和「過激」的行為,沒什麼奇怪。我極力維護大學生敢作敢為的作風。大學生都不應該敢別人所不敢言嗎?都應該不畏強權暴力,挺起腰板,跑到街上去,喚醒醉生夢死的老百姓,替那些被欺壓的人發聲,與不公義的社會和政權唱反調,對著幹嗎?五四、保釣、六四等大時代的社會行動都是由大學生發動,都是轟轟烈烈的,不是因為在衝突中有人灑了血和淚,而是他們所堅持的道德良心、民族尊嚴和文化價值,千秋萬世,受人所欽佩和記念。這些人民的兒女,教會必定會站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的奮鬥和抗爭。「中大學生報」的情色版受到批評,學生們作出如斯反應,甚至有人把火燒到聖經的頭上,是「士不可辱也」的表現嗎?他們在大學裏,受學術自由所保障的言論空間,是用來建立些什麼?拆毁些什麼?知識份子只是一些不受任何規限,我行我素的「讀過書」的人嗎?

今天的大學生是誰?如果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所云的「士」,常存憂患意識,為己為人,弘毅弘志,承擔文化的使命的話,他們會有別的更重要的事等著他們去關心。大學生或許未成年,卻可在校院裏追求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情慾的「趣味」。但是大學生所為何事?我個人和社會對大學生來說,期望他們對社會和文化,有著更高層次的抱負。我希望大學生們,不要證明這些殷切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

大學生與小學生有何分別?

大學生與小學生有何分別?

羅錫為牧師

大學生和小學生的分別在那裏?

都沒有分別,都是香港教育政策的產品。

有一位任教大學的朋友慨嘆說,今天教大學生像教中學生一樣。何以有此說法?因為今天的大學生,只懂得爭取自己的自由,卻不肯承擔責任。我的另一半放下「粉筆」二十年,最近重操故業,任教一名校。她說,今天教中學像教小學,精力都花在維持教室秩序,和追收作業。不過,中學生小小年紀,很多人嘴巴溜出來的都是「兒童不宜」的「性」話題。只有這一點不像少年。

無意眨低今天學生的能力,在資訊上,比從前進步。但對做人的道理和責任感上,其領悟力並沒有相應提高。

原本,大學的學生報,刊登那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色情文學」,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見怪不怪嗎?不過,有人看了反感,提出異議,學生報的編輯卻不能接受,以為「學術」自由遭打壓。情色版內容己被評定為「不雅」,卻不服氣,「情色版」繼續出版,以示反叛權威。

如果學生報發表情色版,是大學生以其造反精神,顛覆傳統價值,我倒會站在他們那一方面,支持他們。因為香港的教育,從小學,中學以至大學,都失去了方向。從前歸咎於殖民地主義,今天的大學,只有「效能標誌」,以適應市場營銷,而沒有「理想」作為「品質標誌」。

原本有幾間大學,創校時抱有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理想,或中國文化的使命感。曾幾何時,都失落了。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學生報情色版繼續出版,是學生同他們的方法,告訴社會一個真相︰大學精神己經失落了。因為今天的大學生,正是香港的教育所栽培出來的果子。

(刊於二千零七年六月號角月報)

大學校園裏的「失地」

大學校園裏的失地

羅錫為

在教會圈子裏,各方繼續發對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的意見。有支持學生「造反有理」的言論,但主流聲音仍是「譴責」。

當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無端與所謂「聖經不雅」給混為一談時,許多基督徒才覺得這件事與自己有切身關係,並且期待教會回應。幾天之內,留心事態發展,互聯網上見到各方的回應文章和抗議行動的消息,我也在教會網站貼了一篇短文。但見情勢不妙,在一個禮拜內,發動第一城浸信會的青年人,辦了一個座談會。不只是為了「鍼砭時弊」,而是希望教會的大學生能對他們對社會和校園裏的文化使命有所反省。

為何說「情勢不妙」?一方面急切等待學園事工的團體發出一些具體的,鮮明的言論,去回應這件事。可能他們忙於在暗中做工夫,外界並不知道。不過,今天在校園裏,基督徒的聲音太微弱了?學生報可以有情色版,為什麼不可以有信仰人生版?我這個牧師猛然醒覺,教會在大學生之間是否「失地」太多?還是從未有過任何立足點?進了忠言,他們聽不進去,擺出一個彼此對立的陣勢,因為他們不覺得教會愛他們,明白他們。於是,我覺得要和教會的青年人談談這件事,因為他們身處在校園裏,常遇到信仰的衝搫,迴避不能解決問題。

教會每年都關心有多少人能跨進大學的門檻,並囑咐他們以福音使命,卻又擔心新思潮會動搖他們的信心。我們怎樣能保住自己的「子弟」,又能為基督得著受著「自由教育」洗禮的大學生呢?若有失地,要收復。未得之地,如公共空間,要為福音的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