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Friday, October 29, 2010

民数记灵训三︰疑恨的素祭

经文︰民5:11-31

翻开一本老书,掉下来一片纸条,是多年前读民数记的笔记。数月前主日崇拜也讲过这信息。这是一段不容易理解的经文,没有其他事例和经文可以彼此参考。

笔记上缭草笔迹,记下了当时读经的「心得」。如下︰

「思念」的素祭,对付「思念」的罪恶。

「思念」上的罪,或疑恨,最难对付。

「变苦」的水内含严密的内情,隐瞒着最亲密的人。没有见证人,也没有被当场捉到,「心生疑恨」。

被思疑的人可能是清白、无辜的。在清白与疑恨之间,怎样平息?谁能定夺?

可以去找祭司。祭司不是给他们夫妇做辅导,用言语开解,或替某一方征查,寻找更多「不忠」的证据。事主可以献个用来解除夫妇之间疑恨的素祭,那是一个「仪式」,让被思疑的妻子在祭司(代表上帝)面前起个誓。无论是对被疑恨的妻子,或是她的丈夫,那个礼仪载满了个人百般的滋味。丈夫来献这个祭,表示家里有丑事,会受到邻里的谈论。到了这个地步,妻子若有屈枉,也说不清楚,只能静待身体健康的变化,显示一个「答案」。夫妇两造都祈望,一切「疑恨」,像坛上的烟火,缭绕上升,然后消散……

民数记灵训二



罗锡为牧师

我希望在一浸聚会的神的儿女,用心读「民数记」。我相信神会藉着这卷圣经,对我们说话。

2009年,我们把全本使徒行传在讲台上讲过一遍,把神差遣教会到普天下去传福音的心意说清楚。

2010年,从民数记的亮光里,我们会明白神建立祂的子民的心意。祂要把祂从埃及呼召出來的儿女,陶造成为一个”祭司的国度”,以敬拜來事奉祂。从埃及出来的「烏合之众」,受过属灵的操练,组织成一支得胜的军队,领受应许之地的一切丰盛。

民数记记记载了以色列人的失败,今天教会也会遭遇到试探和有软弱。但是,神要兴起这些些原来是不济的,无用的人,在旷野的历程中成长,成为一支精锐大军。神要祂的子民学习功课,从磨练、挫折、软弱、失败中,经历神的恩典和大能。在埃及为奴的共同记忆、在旷野的群体生活中,以色列人找到他们的身份、使命和方向。

一浸的弟兄姊妹,在过去廿年來,我们不是在尋找可以安身、落脚的”应许之地”吗?我们期待著在属灵的生命上,有一天终於成长,可以上阵作战,打美好的属灵的胜仗吗?

民数记记录了在旷野路上,走向得胜的路缐图。我们全教会会一起追求、学习,等待云柱火柱的升起,向前迈进。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信徒皆祭司


罗锡为牧师

「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国民。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出19:6)
「唯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2:9)

浸信教会常被人误会,以为不重视教会的「圣职」。其实,浸信教会若不需要「圣职」,就不会设有牧师和执事两个「职事」。只不过浸信教会创立时,是反应英国国教的「圣品人」制度,强调神的儿女都有权参与圣工,为要恢复一个被埋没了,甚至是给压下去的圣经的事奉观—信徒皆祭司。

出埃及记说,神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满了三个月,就对以色列人说明,神把他们领出来,要归祂作「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这与神设立祭司和利未人的圣职,管敬拜、会幕、教导、献祭并不冲突。

可是,后来罗马天主教丢失了教会作为「祭司国度」的观念,,神的儿子都是「圣徒」的身分,把事奉看为教会的权力,事奉的功能被「神品」独揽,演变为「平信徒」与「神品」的级别,平信徒要藉神品的中介,才可以亲近神。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看到圣经中教会的真理,认为教会已经「被掳于巴比伦」,倡导把「祭司」职份还给神的子民。十七世纪的英国浸信教会,也是在同一的圣经亮光下,摆脱「国教」的捆绑,把事奉的权利释放出来,交还给每一位重生得救的信徒。

牧职的设立,不是取代信徒事奉, 而是成全圣徒,各尽其职。

几经艰巨,付了多大代价,教会才再次搞懂了圣经有关事奉的真理,把祭司的荣耀还给神的子民,那么,就不要轻忽了这个托付了。

Wednesday, October 13, 2010

我对「有关犮现方舟的争论」的管见

有会友问我,对最近有关所谓「方舟遗迹」的争论,有什么意见?我的意见早已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发表过。由于「遗迹的发现」的声称,尚未有考古学的支持,或其资料并不足以令我信服,所以我的立场依旧。现在把那些发表过的小文章列出来,给对这个题目感兴趣的朋友看看。文章都贴在本网志上。

1. 「方舟传说有讹」,发表于第一城浸信会网站「每日灵舍」www.cobc.org.hk/show_dailymsg.php?date=2007-10-26

2. 「方舟与遗物崇拜」,发表于《时代论坛》1057期2007年12月2日

3. 「方舟迷踪」,发表于《时代论坛》1060期2007年12月23日

4. 「方舟停在那个山上?」,贴于「罗锡为牧师案头」2008年3月13日http://pastorswlo.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13.html

方舟与遗物崇拜


罗锡为牧师

原于於时代论壇1057期2007年12月2日

我对圣经记载有些事迹,耐人寻味,尤其有些可能与中国拉上关系。如伊甸园在那里?有传说它在新疆。以赛亚书所说的「秦」在那里?耶稣降生时,汉朝刘向是否「追星团」的成员之一?挪亚时代的洪水,与中国的水娲传说有没有关系?汉语「船」字—挪亚一家八口一条船,就是方舟传说在中国流传下来的根据吗?

这些,都是茶余饭后的话题,或作为中西交通史的考据。天主教的方豪教授,也是神甫,就对圣经的秦国,作了详尽考据。至于方舟呢?古往今来的传说最多,因为民族的远古史中,都有洪水和「船」的故事。中国有、中东也有,都是口传的。直至十九世纪英国的亚述史学家史密斯等人,在尼尼微一带发掘到的碑碣、泥版,才有「史料」,追至公元前十六世纪前的「亚特拉哈西斯史诗」(Atrahasis Epic) 和「吉加美士史诗」(Gilgamesh Epic)。我到大英博物馆时,就花了最长时间,「凭吊」这些考古学的重大发现。精通中东古语文的饶宗颐教授把它译成中文,比我读过的英文译本更精彩。

圣经记载的方舟和洪水故事,其动人之处,是其「警世」作用。古来,基督教、希伯来,和伊斯兰三大宗教的探险家,不住访寻方舟遗迹而找不到,令方舟变成更神圣和神秘的东西。

感谢上帝,至今尚未有任何能证实是方舟遗迹,遗址或遗物的证据,否则,捡回来的碎片,一定会必君士坦丁大帝时代搜回来的悬挂过耶稣的十架残片更多。宗教改革的教会,早已扬弃了「遗物」(relics)和「圣迹」崇拜这一套,是吗?现在需要又来这一套来证明圣经比从前更可信吗?

一浸故事



























罗锡为牧师


谁可以说一个「一浸故事」?

每一家教会,都有自己的「故事」。「一浸故事」,是「一浸」家里的故事。但是,这家里的故事,并不是在家里发生。这个故事,影响着每一个一浸家人,也影响着这个世界。而这个教事,也成为我的故事。

加入一浸六年,看见一浸人渐长大,崇拜聚会由七、八百多人增长至千一、二百人。与弟兄姊妹一起生活,历尽生老病死、南亚海啸、四川大地震、猪流感应变措施、世界金融海啸。教会也经历人事和事工模式变动,包括:2004年的「小组计划」、「牧区计划」、「教会长远发展计划」、「领袖训练计划」、「植堂计划」。也见证了购买办公室及活动中心、出售副堂、购买都会礼堂及311室。也筹划了第三堂崇拜、副堂崇拜汇聚吕小、少年崇拜、及周六晚堂崇拜……

一浸故事变成我人生的一部份,我也成为一浸故事中人。去年,为廿五周年感恩特刊写历史,把廿五年的历史文献和会议记录读了一遍。一浸的故事,是由几位怀着「愿作之心」而开始,今天,由我们一浸家人继续的写下去、说下去。这是我们的故事。

而去年,故事情节特别多,廿五周年会庆嘛。所以,只能摘其大要略述。

一、交棒的故事

教会廿五岁,开基于八十年代。与教会同年代出生的「八十后」,均已成长。廿五周年庆祝以「成长 x 承担 x承传 x 乘机」为主题,感恩崇拜的高潮,是交棒礼,由张慕皑博士代表母会把「使命棒子」,传给一浸的罗锡为牧师,而后代代相传,给一浸的各年龄和族裔代表。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愿神为一浸兴起年轻的,有热诚、有魄力的新一代出来接捧。

二、年轻人的故事

教会三大长远发展策略以青年人事工放在首要,改变团契发展模式,每年开设小六升中团契,取消「升团制度」。自2007年起,三年增加少年团,即安得烈团、以利亚团、及撒母耳团,并开办少年崇拜。但以理团(大专)全团升上成人(职青)区后,约书亚团考虑在礼拜六晚开设分团,而成一个新的大专团,使青少年部的团契数目和人数增加。以2008年及2009年的青少年夏令会为例,参加人数均达200人,青少年事工初见成绩,感谢天父。

三、领袖的故事

有怎样的领袖,就有怎样的教会。这句话倒过来说也可以,即有怎样的教会,就会产生怎样的领袖。棒子的承传,也表征领袖的更替。每一个时代,需要新的领袖。出埃及,过红海,走旷野路,有摩西带领。过约但河,攻占迦南,要有约书亚领军。2009年,教会编制了一套领袖训练课程,由教牧同工及执委开始,一浸家人都接受训练。并订定事奉核心价值,以为领袖标竿,不单是为执委和教牧同工,也为所有事奉的神儿女︰

1. 对神: 信靠顺服、荣耀上帝
2. 对教会: 群体牧职、善用资源
3. 对其他领袖: 互敬互重、团队精神
4. 属灵生命: 不断成长、效法基督
5. 品格修养: 诚信恩慈、谦卑开明
6. 事奉态度: 追求卓越、着重效率
7. 事奉参予: 热忱委身、培育后进
8. 事奉视野: 高瞻远瞩、神国为念

四、植堂的故事

2009年的一件大事,是「植堂的计划」,教会成立植堂小组,由郭嘉乐执事任主席,成员包括:罗锡为牧师,尹淑薇传道,刘朝宗执事、李炳光执事、苏志勤执事、容淑英执委。为植堂的事,我将从前在加拿大参与全国的植堂事工及个人任植堂牧师的经验,并参考最新的理论,总括了「开基的三个主流模式」以供植堂小组参考。年初,向九龙城浸信会申请在其属下的大围「禧年开平小学」开基不果。及后,应浸联会邀请,申办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基址。并拟定详细植堂建议书,可惜终于落选。

十五年前(1994年),我们在马鞍山开设基址,斥资近一千万元。今日教会无论在人力、物力都比十五年前更具实力。植堂计划,好像徒劳无功。上帝没有开植堂的门,可能要我们从另一扇窗看出去,看见山外有山。一浸家人要凭信心,去求天父「将山地给我」。

五、扩堂的故事

为神的国度 「高瞻远瞩」既是一浸家人珍视的事奉核心价值,我们必须学习用新的「言语」来说「扩堂的故事」。

去年,在都会广场购入311室,只考虑当时使用地方的需要。结果马上不够用。我听过一个牧师的教会扩堂计划,他说︰「需要二千呎地方,要买一万尺,才算是扩堂」。那八千呎地方,是让教会增长的空间。

从前,我们扩堂也好、建堂也好、植堂也好,都从「小」处着眼。没错,「万丈高楼从地起」,那时,教会人不多,从「小」做起较有把握的。今天,教会变大了一点,下一代,年轻的一代兴起了,必须有更长远的考虑和信心,为教会的将来发展,向神求大事。

2010年,应该是把「建堂的故事」拿出来,再说一说的时候了

Thursday, October 07, 2010

饶恕才能得医治



罗锡为牧师

不能饶恕的人,不可能与人有好关系。其实,不能饶恕人的人,他和自己的关系也好不到那里去。

想要得到心灵的医治,被接纳,得释放,都必须从饶恕之道去寻。神学家马田马蒂(Martin E. Marty)早年一本着作《隐藏的纪律》(The Hidden Discipline)说,基督徒的要学、即十诫、主祷文,使徒信经,和教会的两个礼仪—浸礼和主餐的主旨,都是教导人如何过「蒙饶恕的基督徒生活」。

唐芭芭拉师母(Barbara Taylor)从亲身的经历里,引证了「饶恕」是属灵生命的转捩点。我们不能饶恕,是被坚固的营垒所困住。她找到四个理由,说明一定要有饶恕,才能经历到从被弃絶而得接纳自由和喜乐。她说︰

一、如果我想跟上帝有完全正确的关系,我就必须饶恕人。(太6:14-15、约壹1:9)

二、得医治乃是我愿意选择饶恕人之后所带来的结果。她说,不肯赦免的心和恨一样,是一种腐蚀性酸剂,对盛装它的容器所造成的毁坏,远比它所泼洒的受害对象还更大。

三、那些因着我不肯饶恕而受害的人能否得医治,就在于我肯不肯选择赦免。不肯饶恕,有如盖了两座监狱,一座为自己,一座给那个我们拒絶去原谅的人。

四、那些跟我没有关系的人能否能医治,也在于我是否愿意选择饶恕。神正征召心灵得到释放的人,去吩咐那借着怨恨捆绑祂的子民的法老王说︰「容我百姓去。」

马田马丁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囚徒,两手拿着钢锯刀片,想锯断牢狱的鐡闩,只手空不出来,接受人给他打开牢房的钥匙。」

基督己借着祂的宝血,开了一条活出罪得赦免的属灵生活的道。我们能不能饶恕,完全是关乎自己,能否接受天父无条件的饶恕,然后同样地饶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