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廣濶的心

廣濶的心


羅錫為牧師2007-11-27


一個人的胸襟,是天生的,還是從交遊,歷練而來的。在上帝的國度來說,我相信那是上帝所賜的。那是一個事奉的人所要追求的屬靈品質。
當然,一個人要開過眼界,要面對過諸色人等,不容易相處,很難合作的人,可會把一個人的胸襟擴濶。我們讀保羅書信,讀到提摩太後書,就看到一個容得下別人的屬靈人。
上個禮拜天晚上,參加了大使命中心王永信牧師榮休及陳惠文博士就任會長的感恩晚宴。下午有差傳研討會及交棒禮,因開執委會錯過了。在宴會上,有余達心牧師,羅曼華博士及林來慰牧師致辭,說出對王永信牧師及陳惠文博士對教會的貢獻。王永信牧師曾在我們教會講培靈會,對這位八十二歲的教會老前輩多少都有些印象。
那麼多年來,王牧師令我最佩服的地方,是他那廣濶的心,沒有這個容得下別人的胸襟,他跟本不能成為「華福之父」,聯絡全世界各地各宗各派的華人教會一起,為廣傳福音而努力。而他並沒有私心,日後創辦大使命中心,在前蘇聯、南太平洋群島、波斯灣等地,開闢了差傳的新前線。而工場開展後,卻一一交給別的教會或差會去接手,並不據為己有。那是一個屬靈的眼光和國度的胸懷,是從上帝領受的。不是建立自己的王國,為上帝的國度獻上一切,為自己無所求,是一個上帝僕人的典範。
可是,他那廣濶的決心會與「異端」和「不信派」(王明道的說法)委協。他早年寫的「真道手冊」,是當時少數針對給扭曲了的信仰而寫的書,讓上帝的兒女能提防那些導人入迷的教訓。他又不會容忍有人傳那些不必經十架的路就可得救的「假福音」。這算是「狹窄」嗎?對「別的福音」的不容忍,叫做「狹窄」吧。保羅把那些破壞真道的人交給撒但。主耶穌說過,進天國的門和路是「窄」的,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位有那麼大氣魄的教會領袖,雖然從大使命中心會長的崗位榮休,但他是個停不下來,永不言休的人,他會繼續帶領教會向前進。我們都為他禱告。

Sunday, November 25, 2007

輕身走天路


輕身走天路


羅錫為牧師2007-11-21


要記住,我們都是「天路客」。


走天路的人,腳是踏在「地上」上的。地上的路程,比作以色列人的曠野生活,是個旅程,終站是永恆的家鄉。


隨身沒太多東西,其實是件好事。去旅行,誰會把家當都帶在路上?我們寧願輕身上路。以色列人在曠野走了四十年的路,衣服沒有穿破,腳也沒有腫(申8:4)。每天,上帝從天賜下嗎哪,不會餓著肚子。嗎哪,可以如何烹調?無從稽考,味道肯定不會好。營養價值呢?肯定不會差到那裏去。


主禱文中求天父︰「日用飲食今日賜我。」是及時的,份量足夠的,定期的供應。主耶穌差派十二門徒去傳道時,這樣吩咐︰「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枴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路9:3)到站借宿,沒有人接待就繼續上路。受差遣要過信心的生活,每天仰望主的供應。


過了三十多年事奉主,拾嗎哪的日子,回顧所走過的路,不盡是坦途,有很多轉變,轉折,但是有主引導。生活所需,主也沒有虧負過我,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主恩夠用。我不羡慕別人有些什麼是我沒有的,我只渴望抓住我不能沒有的東西,就是主的應許和同在。


兩袖清風走天路,不是為了瀟灑。瀟灑所抉擇的方式,可能不必要承擔。上帝的兒女也有瀟灑的,但是如果他沒有忘記自己是天路客的身份,身在路上,原來是回應著一個天上來的呼召。他就要有所放下,有所擺上,有所肩負。為了這個屬天的託負,天路客隨身太多東西,妨礙他走信心的道路,所以,主呼召我們,差遣我們輕身上路。

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领袖的陷阱—财、色、权


领袖的陷阱

罗锡为牧师

  神职人员犯了性恋态罪行,倘若被揭发,一定是报纸的头条新闻。

  不是太多人能明白「牧师也是人」这个道理。「神职」人员不是「圣人」,管他是那个宗教的都一样,都是凡人,有七情六欲,都会做错事。凡有宗教的领袖犯了奸淫,会特别轰动,社会舆论绝不会留情,对他的批判会比普通人更苛刻,罪加一等﹗

  似乎不公平,因为犯了错的牧师也是人。但是牧师的职务,在社会人士心目中是清高的工作,神圣的托付,得到人们额外的信任。一旦有人借用职份,做出乖僻的、淫乱的罪行,就是破坏了别人的信任、辜负了别人的期望,别人不会轻易原谅他,放过他。试想一想,那位有性变态行为的牧师,受过法律制裁和教会纪律处分之后,表示悔改,能不能恢复原职呢?恢复了,人们会不会再信任他作灵性和生活的导师?  没错,牧师也是人,也会犯错。但是他受托负成为教会的领袖,因而得到教会内外人士对他的信任和尊重,这个「高超」的地位,竟然教他比别人更容易堕入一些「领袖的陷阱」之中。而他若有什么差池闪失,遗害会有多大。

  所以,领袖的个人操守至为重要。圣经论领袖的风范行为多的是。旧约圣经提及将要立国的以色列人,设立国王要小心。《申命记》里一段有关立王的指示,提醒选领袖的人和当领袖的人,都要当心领袖的三个陷阱︰财、色、权。(申命记1714-20)领袖干得好,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假如他在这三个骨节眼里胡作非为,老百姓就苦了。这三个陷阱其实适用于宗教领袖和在任何团体当领袖的,都要警剔。  马可斯夫妇敛财而下台,尼克松谋权而有「水门事件」,还有许多事例。财与权,尚可以藉制度去制约和监察。唯有「色欲」一门,属私生活的范围,不能靠职责条文所规限。而神职人员因工作性质,令他有更多机会受到试探,如果对自己的内在生活不能管理得好,很容易会在「色」字上栽跟头,跌落了陷阱,在情欲中沉溺而不能自拔。

  既然如此,在宗教团体当领袖的人员也会犯罪跌倒。为什么不会,因为领袖也是人?但是,绝不能以人性原来如此,或一时胡涂作借口来开脱罪名,而且他比谁更明白做错事的后果,也因为破坏了公众的信任而应受更重刑罚。

  

世风日下,当领袖的人,小心陷阱。

根與翅膀


翅膀

羅錫為牧師

「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根和翅膀。」
這是我家雪櫃門上,一張磁石標貼的警句。當然配上一幅美麗的圖畫,有一棵大樹,有一個鳥巢,有一隻小鳥學飛。
幾前年,大女兒開始交男朋友,我覺得有點不放心,找做機會跟她談談男女關係的問題。她對我說︰「爸爸,你信不過自己多年對我做的工夫嗎?」
我們夫婦就希望女兒從小就對做人的原則有基礎,長大了就有分寸。希望她們能像我們一樣,認識創造主,札根於永恆,把價值觀建在穩固的基礎上。這是「根」的問題。在兒女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下工夫去栽培,身教言教並重,怎能期望他們成長後會有根有基呢?女兒如果沒有「根」,說甚麼也於事無補。女兒反問我的那句話,教我反躬自問,有沒有把「根」給了女兒?
兩年前,大女兒到加拿大升學,離家去了。我們夫婦又放心不下。幾個月後,收到女兒一封信,說她十八歲了,離開父母到外面生活,要學習自立了。而她對我們說,我們也要學習「放手」(let go)。十八年來,我們把她帶到這個地步,能做的己經做了。之後,我們要讓她獨立,自主,相信她能做合適的判斷和決定。做父母的常常覺得,兒女是長不大的。不過,我們不能永遠把小鳥留在巢裡,我們要訓練他展翅高飛。這是「翅膀」的問題。當兒女的翅膀長成時,父母有千般捨不得也要讓他們展開翅膀。而我們發現,女兒能起飛,是因為在家裡得到安全感和自信心。
 妻子對我說,她不怕讓女兒飛到外面去,她可能會闖禍、會受傷,這都不能避免。最要緊的是她闖了禍、受了傷,可以回到老家來。回到家裡,無論怎樣,我們都會愛她,接受她,因為她永遠是我們的女兒。讓我想起了上帝的愛。上帝是我們的天父,祂以永遠的慈愛愛祂的兒女。我慶幸相信了耶穌基督,得到做上帝兒女的名份,讓我可以有「家」可歸。

文章刊於2000年3月12日《談天說道》—心靈加油站

Friday, November 23, 2007

吸納「生客」

吸納「生客」

羅錫為牧師

日期:2007-11-23

去年,教會的長遠發展小組,請了葉松茂博士來和我們做了個策略研究。他第一個問我們的問題是︰「教會的新人經什麼途徑來的?」

即是說,如果水塘要有引水道,把雨水引到水庫去,那麼,教會吸納新人用什麼途徑。

答案是︰崇拜﹗

這是大部份教會的情況,主日崇拜是新人來訪的主要場合。佈道會也有些新朋友,但教會不能靠一年兩三次佈道去傳福音。對我們教會來說,有些生客是自己摸上門來的,有的是親友介紹或陪同來的。為了使新朋友賓至如歸,把他們留住,有些教會主張採用seekers friendly worship,或盡量令崇拜的內容較易為非基督徒所接受。如我們從前在奉獻時常說︰「奉獻乃為基督徒而設,非基督徒或不明白奉獻意義者,可不參與。」聽慣了,可能不覺得是什麼一回事,但對我很剌耳。這個聲明,表面善意,其實是與他們劃清界線,並不友善。

令客人賓至如歸,最要緊的還是讓他初進入教會時,有人接待他,向他表示歡迎。如果他是單獨來的話,有會友坐在他旁邊,替他翻聖經,和解釋一下教會的習慣。對生客「友善」,不一定需要「沖淡」那些我們以為會冒犯人的項目。傳道人和會友對來賓的親善態度,熱情的接待,才是一個「對生客友善的崇拜」的要素。

還有,接下來,是邀請他們加入牧區、小組。那才是留住他們最好的方法,為他織做一個關係網,投入教會的團契生活。在主日崇拜裏,接待新人變成「迎新大使」的專摃,但在小組裏,人人都有責任,去讓新朋友熟絡,並在小組去傳福音,栽培初信,帶領他們加入教會。

現在的方法,是由崇拜把新朋友分流,編入小組,其吸納新人,特別是向未信主的人傳福音來說,效果不太大。如果每個小組、團契都成為向外伸展及傳福音並吸納新人的導管,那麼,就會形成百川滙流。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小組、團契變成外向的,新人加入教會的第一道門,得救人數才可以「天天」增加,改變了禮拜天才歡迎新人的景象。

那才是教會興旺的現象。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守望葛福臨佈道大會


守望葛福臨佈道大會

羅錫為牧師


葛福臨佈道大會在倒數中。

這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佈道會。費了一千八百萬,用一年時間籌備,全香港教會都參與。

神的教會必須看見,這不只是一場「盛會」、更是一場激烈的屬靈爭戰。

昨晚,在教會的禱告會上,我為著這一個多禮拜來,發生了一些「突發事件」,教會的注意給引開了,某些籌備的事工節外生枝,大會辦事處的同工忙得頭暈轉向,提醒教牧同工和弟兄姊妹們,切切為香港和葛福臨佈道會守望。

領禱時,心裏有些感動,有些負擔,就為那些事禱告了。我請求弟兄姊妹和我一起同心,在這大會迫近的時刻,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一、求主給牧者有屬靈的「帶領」

求主讓我們,及全港的教牧同工,不要分心,把別的事放下,那怕是很要緊的事或什麼大事,都暫且放下。在葛福臨佈道會來臨前,把精力,焦點都放在一件事︰帶領教會為佈道會禱告、動員信徒領人赴會、

二、求主保守佈道會的「路」暢通

事務多、人流大。無論是籌備工作的流程,安排,或是佈道會當天通向主會場的交通,都是通向佈道會的「路」,都會在「瓶頸」給堵住。Murphy’s Law,說︰「各樣能壞的事,都會壞」。這是辦事定理,盡力做好可避免。但有另一類「攔阻」,聖經說過有個叫「波斯國的魔君」的,擋住那去幫助但以理的天使的路二十一天。米迦勒來援,「路」才暢通了。(但以理書10:13)

我們需要這屬天的援手。

三、求主差天軍守住會場的「門」

佈道會的場地的門要為凡未得救的人打開,求主讓他們都來。但不能讓異端趁人多混進來,散佈假福音和「搶羊」。這事不能單靠司事員和維持秩序的義工,憑外貌怎能分辦?只能靠主差天軍為我們把守,擋住任何破壞佈道的人不讓進來。

請你們,無論是否打算入場聽佈道會的,或有沒有當大會義工的,或身不在香港、澳門、都與我一起站在守望台上,在這個緊急的時刻,守望香港。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差傳﹗出發﹗


差傳—出發﹗

羅錫為牧師
日期:2007-11-20

差傳,不是一項事工,雖然我們習慣說「教會的差傳事工」。

差傳是一個從上帝來的異象。教會看不見自己是什麼,也看不見它要做些什麼,根本沒有差傳。沒有這些「看見」,教會會做很多事,甚至做一點「差傳事工」,但教會仍沒有「差」,也沒有「傳」。

差傳既然是從歷史時空那個定點—主耶穌的空墳墓出發,那個與復活主相遇而改變了我們生命的經歷,教會就不會上路去。使徒離開空墳墓之在所耶路撒冷,去加利利見主,受差遣,再回到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然後向世界出發。

如果他們沒有這些經歷,初期的教會就不會出發。如果教會不出發,我們也聽不到福音。不是牧者的大聲疾呼能趕一個神的兒女上路。生命若不更新變化,就不懂傳福音,更不懂如何使萬民作門徒,因為必須要摸到主的心意,看見主所看見的,才有差傳。差傳是從祂的心意出發。沒有這些經歷,我們不會肯踏出這一步。

我們要踏出我們的框框、小圈子、不戀棧「我們在這裏真好」的感受,向未得之地,未得之民出發,把他們帶進主的國度裏。如果我們受了感動、仍不動心、動手和動身、主有時會驅趕我們,把我們從「舒適地帶」趕出去。

那未得之地,可能遠在天邊,也可能近在眼前,但我們必須看見,才會出發。

那未得之民,或許是異族,也許是同胞,但我們必須看見,才能關懷。

讓我們踏出這一步—邀請未信主的朋友參加我們的小組、團契、主日學、和主日崇拜。你說,我們的小組已經有十多人,容不下新朋友。你們可以分為兩組,便有空間了。你說,崇拜都滿座了。第一堂和第三堂崇拜還有些空位,還可以增加幾排椅子在大廳。

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马利锺斯的圣经


马利锺斯的圣经

罗钖为牧师2007-11-12


上個禮拜五晚,在聯合聖經公會晚上的異象分享會中,再一次聽到馬利鍾斯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很小很小時候,就在主日學或什麼地方聽過了。而我認為,牧師都應該把這個動人故事給會友都說一遍。

那是一個小女孩名流千古的故事,沒有她,就沒有「聯合聖經公會」了。

二百多年前,威爾斯有個小女孩,名叫馬利鍾斯。她每主日上禮拜堂,很喜歡聽道,很喜歡上帝的話語。她最大的心願是自己有一本聖經。可是,當時買一本聖經很貴,也不容易買得到。一個小女孩想有一本屬於自己的聖經是奢望。可是她沒放棄。後來,十歲了,她上學了,課餘替鄰居做些小差事,賺點零錢,都存了起來。六年後,她夠錢賣聖經了。1800年,十六歲的馬利獨自上路,攀山越嶺,跑了一天路程,到巴拉鎮去。那裏有個教會可以買到聖經。可是,她來遲一步,最後一本聖經都給人訂購了。馬利急得哭了起來。那個教會的牧師叫查理斯,聽到她的心願,並被她想有一本聖經的真情感動,把那本給人預訂了的聖經先讓給了馬利。

馬利鍾斯愛讀聖經,想有一本聖經的心事,讓查理斯牧師有了個負擔,要為人們多印些聖經,讓聖經廣為流傳。四年後,即1840年3月7日,第一家聖經公會成立了,稱為「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二百年前,馬禮遜牧師由成立不久的英國聖經公會差遣,來到中國,翻譯聖經。今年(2007)年,香港教會記念馬利遜來華二百年,那光榮當然要歸給上帝,但是馬利鍾斯也有份兒。

馬禮遜翻譯聖經後,有多種其他譯本面世。一百年前,聯合聖經公會的前身,和各差會的代表,在香港舉行會議,要翻譯一本白話本聖經和各教會共用的聖經,這是「和合本」聖經的由來。這本聖經在華人教會用了九十多年了。

今天,我們讀聖經時,可會想起那個小女孩馬利鍾斯?我們家裏可能有幾本聖經,可會像她那麼渴望要讀上帝的話語?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女孩子的故事,主使用她,她的見證竟然是教會歷史中重要的一頁。

信仰臨界


信仰臨界

羅錫為牧師2007-11-13


基道出版社送來古斌的新作「信仰臨界—消費社會的信仰新想像」。基道出版社專門出版一些具學術性和思考性的書。古斌是時代論壇的作者之一,這本書結集了曾刊載過的文章。



認識古斌,是在「時代論壇」舉辦的某些聚會中,當然,我也是他的讀者。他找我為他的大作寫序,當然榮幸之至。為古斌的書作序不容易,要考驗自己是否讀得懂他要說的東西。替他的書寫序的還有張吳國儀師母、梁家麟院長、駱穎佳教授。比起他們的序言,我寫的篇幅最短。不是我和他不夠朋友,只因為我的墨汁有限,寫文章愈來愈短,而我在序言要說的,只有一點︰就是他的文章其實不難理解,不一定要配一對「後現代眼鏡」才讀得明白。只要用平常心去揣摩,並理解他為什麼會站在大時代和教會的邊緣,對其meta-narrative作他的神學和文化批判。


可以把這本書歸類為比較容易讀的「文化批判」的入門讀本。古斌批判的,包括教會的流行文化。在信仰臨界的線和面上,讓他把今天的種種「符號」替我們解讀,然後,從他所運用的豐富的隱喻中,看見上帝躍然臨在我們當中,就在他瞬間捕捉的一個身體語言和情境。我把這本書推荐給有想像力和願意思考的人。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禱告=向神「落訂單」?

禱告=向神「落訂單」?

羅錫為牧師
日期:2007-11-09

禱告=向神「落訂單」?

「衰鬼上帝」(Bruce Almighty)片中,占基利當了上帝的替工,發覺耳根不清淨。原來每天有無數人不住向上帝祈禱,於是他坐在電腦前,利用電腦程式,一次過回覆那些請求,一律「允准」。做成天下大亂的後果,可想而知。

那只是「笑片」(喜劇)的橋段,可不是反映了世人對祈禱的想法,基督徒也不例外。祈禱是向神「落訂單」。私禱,為自己和所關心的人「落訂單」,公禱或禱告會,為教會和更多的事情,向上帝要求這些,要那些。然後期待神在我們指定的時間和方式送貨。我們的禱告事項,好像一份長長的「購物清單」。

很多人說不懂禱告。其實人人天生就懂得禱告,所謂人窮呼天。那是天性裏「購物單式」的禱告。但是主耶穌為什麼要教我們禱告?為什麼我們要向一些屬靈的人學習禱告?因為禱告是一樣要學習和操練的屬靈功課。天性的禱告只是個開端,天父要我們從禱告的開端起步,進入靈裏的禱告。

禱告是怎樣開端的?是當我們發現有些很難辦的事,自己辦不來,請上帝幫忙。那沒有錯,我們向天父表示對祂的倚靠,祂是喜悅的。那些難辦的事讓我們明白,我們需要神。但是,不光是為那些事纏著天父。有時,我們的那份「禱告事項」列得太詳細、太具體、太明確。好像上帝需要根據我們的步驟和指示,才能把我們交給祂的事辦得好。我們心目中,對事物都有個最圓滿的解決方法,每件要求的物品都有個「型號」附上去,要求照單付貨。有時,那些請求,會蒙應允,但是,久而久之,我們會把上帝當做「聖誕老人」來使喚了。


我們要跟誰學禱告?主耶穌。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是要我們改變,變成主的形像(change into His likeness)。我們學習主的樣式,從「功利式」的禱告,進深一層,進入與主同在的寧靜中,放下自己,與主相交。在主的面光中,去體會祂的心意。然後上帝的兒女就會明白,原來禱告不是要說服上帝,改變祂的旨意,而是改變自己,使我們更像祂。


禱告就是在主的恩典之中,向上帝承認,我們需要祂自己。祂自己是我們所「求」的。在靈裏的禱告,不是要改變上帝,改變環境來便利自己,叫自己舒服一點。而是要改變自己,變成主要我們成為的人(to become the person God wants us to be),討主的喜悅。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靈力共振「葛福臨」


靈力共振「葛福臨」

羅錫為牧師

我們希望在一個全城佈道會的現場裏,感受到什麼「震撼力」?

如果只是因為「人多勢眾」,氣氛熱烈,很多音樂會的「粉絲」製造出來的效果也很「震撼」。

佈道會有什麼不同?要預先親身體驗一下,乃可參加為佈道會舉行的聯合祈禱會。1014大球場的動員日祈禱會沒能去。但參加了兩次沙田區聯合祈禱會。十月在我們一浸舉行,昨晚在沙浸。由於祈禱會的形式限制,把禱告「斬件」為種種瑣碎的事項,我覺得我們的禱告仍未進入狀態。或者我要求太高,其實已經有很多人來了,而且懇切禱告了。我覺得還缺少了的那一點,仍是我們在禱告會中經歷些什麼?

這不是「葛福臨佈道會」的問題,乃是全教會的問題。我們如何禱告,反映我們如何事奉。我們如何事奉,反映我們與主的關係,並對主的認識。使徒行傳裏,我們看見那一群極之「無能」的使徒,曾發出極之有效的禱告,得著了聖靈。在五旬節那一天,舉行了歷史上第一場大型露天佈道大會。五千人決志、受浸加入教會。事件震撼了耶路撒冷。他們的禱告會中,只有一「祈禱事項」—求聖靈澆灌他們,好使他們能為主作見證。他們只求告了一件事,主答應了他們。其餘一切,不必籌備會議,就一件接一件事發生。這些沒有受教育、缺點短處多的是的使徒,因著有主耶穌所應許的聖靈替他們「充能」之後,他們就把教會建立起來,把佈道和差傳事工辦起來。神的兒女都有從上而來的能力,一切關乎上帝國度,搶救靈魂的事都好辦。

所以,我為講員和一切佈道會的籌備和流程禱告,也要為自己先復興,得著能力禱告。我盼望在佈道會中,人不單看見一位會講道,和有能力的人站在講台上,或是一些有辦事能力的,把聚會辦得好。我總是希望,參加聚會的各界人士,體驗到身邊是一羣上帝的大能子民。因為這些「有能力的人」的「靈力共振」,他們的生命震撼了。
本文同時刊於第一城浸信會及基督日報網站。
圖片轉貼自基督日報

Wednesday, November 07, 2007

转变,需要一场仪式


轉變,需要一場儀式

日期:2007-11-07
羅錫為牧師

「轉變,需要一場儀式」是一本書名,談怎樣去應付人生的每一個改變。

人生的階段如季節,有春、夏、秋、冬。季節是氣候的轉變,人生也有轉變。自出生以來,我們經歷各種改變、生、老、病、死,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
從前,有很多「禮」要行。孩子入學時,家裏的長輩會要他行個「入學禮」。古時,有「及冠禮」,表示孩子成年了。教會的浸禮,標示一人個人的生命的成長。有些教會給年青的會友行堅信禮。學校有開學禮、散學禮、畢業禮。結婚要行婚禮、生孩子彌月設薑酌,搬家擺「入伙酒」,請牧師去祝福禱告。每作一次這些儀式,表示我們的人生列車到達一個站。這些儀式,給我們的轉變賦與意義。人生的列車不能老是停在一個站,它必須開出。一個階段結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如成年了,就不再是小孩。

有些轉變,會帶來損失,或關係的破裂,我們不免迷惘、甚至不能接受。可是為轉換環境而求變,或似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路,到頭來卻發現只是原地踏步,甚至重蹈覆轍。問題出在那裏?因為我們需要為一切外在的改變,或人生的經歷,找尋意義。而我們必須以新的心志,去面對一個新階段。假如換了一個環境,但心靈沒更新,沒有向前邁了一步,沒有找到新的意義,其實沒有轉變過。


那些生命轉變的儀式,就是讓我們在轉變中,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定義,定立新的目標,從而獲得內在的力量,和學習到新的處事做人之道,去面對新的開始。沒錯,無論遇到什麼改變,是好是壞、是禍是福,全憑那內在力量。那個力量的源頭,是從上面(信仰)來的,是從心靈裏發出的。這是屬靈生命塑造的過程。我記得讀神學時,大病一場,休學半年。康復後,在港九培靈研經大會的奮興會,再一次應講員呼召,跑到台前,把自己再一次奉獻給主,一個月後,回到神學院去。


每當轉變時,你有沒有為自己舉行心靈轉變的儀式,為你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重新定位?

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人生的謎


人生的謎

羅錫為牧師
2007-01-03

在人生裏,有許多費解的事,好像個謎。有些事沒關重要,不會費工夫去找答案。有些事,就算窮一生去追尋一個答案,也看不出端倪。有時,「謎底」會在某一個時機忽然跑出來,就會恍然大悟。

小事如多年前,一家人到加拿大小島度假。潮退時,在海邊撿了些海星,回到度假屋,放在陽台上曬乾。第二天,發現少了一兩隻海星,遍尋不獲。難道是給差不多曬乾了的海星會爬回海裏?幾年後,我家的「美曲」小狗小鈕扣,偷吃放在壁爐邊的乾海星,有一角仍啣在嘴角,我們才明白當年那失蹤的海星原來跑進牠的肚子裏。

又有一次,水族箱裏的紅耳龜,原本有兩隻,不見了一隻。不會是「被提」了吧?也是找不著它。幾個月後,在房子一個角落看見了它,仍活著。沒法解釋牠怎樣爬出水族箱,掉到地上。不過,終於把牠找回來,了結了另一件失蹤懸案。

在生命裏,看到很多人和事,有些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卻猜不透,那些事件為何會發生?真相如何?日子久了,好像放下了,不再追究,或淡忘了,但是沈澱在心底,變成潛意識中一些「未了的事」(unfinished business)。偶爾會浮現出來,仍要把它壓下去。當人生的智慧和閱歷豐富起來的時候,那些封塵的卷宗,又會展開,當然要有澄明的,平靜的心境去看,仿佛自己是局外人,再看那件事的前因後果。眼前一亮,都了悟了。回頭一看,頓時體會「傳道者」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然後明白,上帝如此帶領我們經過那些日子,那些不解之謎,是上帝所定下的時機,讓我們跨過那些門檻,或越過那些幽谷,得著圓融的生活智慧。

「傳道者」參透了這人生道理,說出以下剔透的哲理︰

「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因為人的苦難重壓在他身上。他不知道將來的事,因為將來如何,誰能告訴他呢?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掌管死期;這場爭戰,無人能免;邪惡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惡的人。這一切我都見過、也專心查考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有時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傳8:5-9)

在我們生命裏,或打過許多場大小戰役、或受過無理的人所管轄,或遭遇到生死時刻,或受無常的際遭所折磨。過去的事,尚且無法一一明瞭,將來的事,也不能掌握。那麼,我們任遭何時,都要豁然開朗,以平常的心,信靠主的心,仰望著日光之上的主,走日光之下的人生路。跟主而行。到那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說的,「面對面的時候」,一切的謎底都打開,而誰是誰非?是功是過?都不重要了。因為,只有愛是能超越時間的山嶺,和死河,直至永恆。主的愛,就是每天活下去,向前走的動力。愛是開解一切人生之謎的線索,主容讓那些事,在我們身上發生,是主美意。在主愛裏,不會有疑懼,因為主必保守看顧。

传道者的素质

传道者的


日期:2007-11-06

从苏佐扬牧师的圣诗,说到赵君影牧师,说到上一代的传道人。那一个时代仍在世上的,硕果仅存的不多了。我们只能从认识他们的人的追忆和他们的著作去学习他们的榜样。最好的材料是他们写作的「诗」,比理论著作,更能触摸我们的心灵。写诗,是一种感动和体会,从右脑,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边云波写了一本薄薄的《献给无名的传道者》,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就能召唤了无数的青年,跟着他走上十字架的道路。倪柝声写了一本《主工人的性格》,但给后世事奉主的人的影响,反而不及他作的一首圣诗《让我爱而不受感戴》。

赵君影写的圣诗,最能说出一个传道者内心的挣扎,如性格的模造。例如这一首《主啊我心爱你》,是他在四川教神学时作的圣诗,曲是苏佐扬谱的。从前的圣诗都是先写词后作曲。


1. 我眼流泪,我心破碎,主啊,我心爱你!

或遭敌对,或遇误会,主啊,我心爱你!


2. 衣不蔽体,食不充饥,主啊,我心爱你!

无处可栖,无势可依,主啊,我心爱你!


3. 家人离弃,朋友嘲讥,主啊,我心爱你!

吞声忍气,默默受欺,主啊,我心爱你!

副歌:主啊!我心爱你,现在爱你,永远爱你;

   任凭海枯石烂,主啊!我心爱你(爱你)!

这是对主倾诉,对祂说,no matter what, 我也爱你。我年少时,教会有些聚会还有人会唱这首诗。今天,时代不同了,这首圣诗很少唱了,差不多给遗忘了,因为其中的处境好像不会发生的,唱起来会被认为是自怜自爱。可是,一代神的仆人的生命,就在那些境遇中操练、磨励出来。

今天,走天路的人,不一定贫穷到「无处可栖」,但仍是「无势可依」。事主爱主要流泪吗、会心碎吗?会遭敌对吗?会遇误会吗?会受欺而默默忍受吗?而那并不是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而是一种坚持、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肩负使命的耐力。是在山上宝训所说,天国子民的属灵质素。颠覆世界的,正是这些生命的质素。主说︰「飞鸟有窝,狐狸有洞,人子却无枕首之处」。

难道我们为祂而活的人,就可以比我们所事奉的主好过一些?

Monday, November 05, 2007

一顆對主貼服的心


一顆對主貼服的心

日期:2007-11-05

羅錫為牧師

年青時代,常有人問我為什麼會讀神學?為什麼要當牧師? 我所說的那個時代,並不遙遠。不過,那個時候,要踏上神學院的路,是要有一番掙扎的。再比起早一、兩輩,更不是人人願意走上的路。因為,那不是一條有出色的路,當然也不易走。

挑起我回想這些事的,是蘇佐揚牧師和趙君影牧師兩位的聖詩。蘇佐揚牧師,是上一代巡迴佈道家最後一位。聽到他返回天家的消息,把他的天人聖詩和天人短歌拿出來再唱一唱。有幾首也是我愛唱的,是和趙君影牧師合作的,例如《主若是》、《盡忠為主》、《主啊我心愛你》。趙君影牧師也是現代中國教會代表性的人物,他是「全國基督徒大學生聯合會」的發起人,時維1945年。可是,傳道是他曾輕視的「行業」。他年輕的時候,和其他有志氣、有才華的青年一樣,都不願意當牧師。他說︰:「三十六行,敲鑼賣糖,行行都行,就是牧師不當。」宗教只是他生活的點綴,直至1930年,在計志文牧師的佈道會中決志,四年後奉獻。他寫的《主若是》,是我愛唱的。教我聲樂的陳之霞老師,也愛唱,時時在班上獨唱這首聖詩,以作示範。歌詞感性動人,譜上的曲也很優美。詩云︰
           
1.主若是玫瑰一朵,我就是綠葉一片,             
主與我心心相印,緊緊的以愛結連。             
任憑是風狂雨暴,同甘苦朝夕相見,
            主若是玫瑰一朵,我就是綠葉一片。

          2.主若是一首詩詞,我就是愛的音樂,
             跳躍著高聲歡唱,像一隻晨鳥清歌。
             主與我此唱彼和,心靈間默契配合,
             主若是一首詩詞,我就是愛的音樂。

            3.我若是冷若冰霜,主就是冬日太陽,
             祂熱情十架大愛,感動我鐵石心腸。
             但願我溶為溪水,直流到主愛海洋,
             我若是冷若冰霜,主就是冬日太陽。

            4.我若是一塊荒地,主就是及時甘霖,
             祂的恩沛然下降,滋潤我乾渴的心。
             我不再白佔土地,開花結果扎根深,
             我若是一塊荒地,主就是及時甘霖。

  詩歌反響了一位神的僕人與主的關係,唱的時候,字裏行間傾露了對主何等的愛慕,對主的心是那麼貼貼服服,好像一首「雅歌」。而詩歌的作者,是一位在一個動蕩不安的大時代裏,頂著風雲變色的政治局勢,帶領成千上萬的中國大學生信主,並踏上宣教路的屬靈領袖。 一位為主衝鋒陷陣神的僕人,裏面原來有這麼一顆對主「貼服」的心。也要那麼一顆貼服的心,才會回應主的呼召。

誰有這麼一顆對主貼服的心?

Saturday, November 03, 2007

谁是老板?


誰是老闆?


羅錫為牧師2006-12-18

我在真証傳播事奉時,有一天,有人打電話給我,請我準許他在他經營的餐廳播放我們拍的影片。我當然樂意免費讓他播放。為了傳福音,我向電視台「買時段」播映福音節目也願意呢。

那家餐廳叫「誰是老闆」。很特別的名字。有一本書的題目叫《誰是老闆》,那本書應該看一看,特別是做「老闆」的、做上司的要看。餐廳老闆選了這個「寶號」,靈感可能從那本書來,我沒有問他。 每逢經過「誰是老闆」,我都會進去吃個午餐或茶餐。如果老闆不太忙的話,會跟他聊一聊。「老闆」當然是基督徒,他說,初開業時,客人會問他「誰是老闆」是什麼意思。那是個不硬銷的傳福音方法。

昨天,在主日崇拜和下午的聖經講座,請來鮑維均牧師,信息的主題,也是與「誰是老闆」有關。上午主日崇拜,他以掃羅和大衛比較,要我們在聖誕將臨時思想︰「誰是我們的王?」下午,他從聖經神學的觀點提醒我們,我們要作個「非常」感恩的基督徒,不是因為上帝給我們什麼好處而要感恩,而是因為「基督」是主,我們要常常謝主隆恩。

鮑牧師說,「拜偶像」的意思是什麼?拜黃大仙固然是拜偶像,但從掃羅失敗的經歷,指出向上帝祈禱和獻祭,表面上合符聖經,也可以是「拜偶像」。他說,如果這些本來是「屬靈」的行為,如果光是為自己「利益」而作的,無讑是藉祈禱或獻祭,「利用」上帝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在聖經的亮光中,都是「拜偶像」。

合神心意的祈禱和敬拜,是以上帝為中心的。我們敬拜、事奉及向祂禱告和感謝,不為別的,只因祂是「主」、祂是「王」。人間沒有「完全」的人。掃羅做了許多錯事,失敗了,上帝不喜悅。大衛也做了錯事,他做錯的事,有的比掃羅更嚴重,如姦淫、謀殺等。他們兩位都向上帝認罪。先知指出大衛犯罪,他真心的,謙卑的認罪,悔改。他留下許多有深刻反省的悔罪詩。掃羅也向撒母耳承認有罪,表示要悔改。但只是個表面的行為,目的是要鞏固自己在百姓面前的權位。於是,大衛被上帝使用。歷代志上記載大衛不單治國,也「建造」聖殿。殿宇,要到所羅門王時才施工建築,但歷代志的作者,把日後的聖殿敬拜、禮樂和規模,都歸功於大衛,把他視為帶領百姓敬拜上帝的「宗教偉人」。他是個合神心意的王,因為他以上帝為他的王,並敬拜、事奉他。同是以色列的王,一個屬肉體,不蒙上帝喜悅。一個屬靈、被上帝使用。分別就在他們其中一個知道誰是真正的王。

今天,「皇帝」和我們沒有什麼切身關係,皇帝也管不了我們些什麼。但是「老闆」沒有人不會不明白吧。一個基督徒明白「誰是老闆」,他過的生活,作的事,都會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必須搞清楚,我們的老闆是誰,否則我們就糟透了。

魔鬼的试探用盡了

魔鬼的試探用盡了



羅錫為牧師2007-10-17



上個禮拜六,在青崇聽劉姑娘講道。她講魔鬼試探主耶穌。主題是出自路加福音4:1-12。



這是我很熟悉的一段經文。從前牧養的教會,規定講道的經題,叫做「三代經題」。三年一循環將聖經主要內容讀完一遍。「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都記載了耶穌受試探,所以每年都有機會在主日崇拜講道講這個題目。講了十多年。神之兒女需要不住提醒,謹防魔鬼的試探。這個題目永說不完,因為牠誘惑人的點子,曾出不窮。記憶中,每一年講這個題目都寫新講章。可能,快十年沒再講這個題目了,在青崇聽道時,路加福音第四章好像很新鮮。忽然,第十二節好像從聖經中跳出來,直撲我的眼睛。



路加福音說︰「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



魔鬼有諸般試探可用,但牠的試探有窮盡嗎?新譯本把「用完」譯為「用盡」,意思是一樣的。在四十畫夜,魔鬼把牠用來引誘主耶穌離開上帝的辦法都使了出來。這一節經文,只有路加記載。馬大和馬可兩本福音都沒有。馬太和路加都說了「三個試探」,但是,那狡猾奸險的惡者,不只三度板斧。人們通常說耶穌在曠野受了魔鬼「三個試探」,其實不止於三個。三個試探,按路加說,是變石頭為食物充飢,拜魔鬼換取萬國榮華,和在聖殿頂跳下證明上帝的保護。我們讀聖經的時候,以為放在最後的那個試探最嚴峻。 路加和馬太福音都先說把石頭變為餅。但第二、三個試探的次序不同。馬太福音把從聖殿頂跳下的試探放在萬國榮華之前。為什麼會有次序不同?有聖經學者說,路加和馬太按自己的「神學觀點」和寫作主題,把材料作不同編排。是不是路加認為對主耶穌來說,比從聖殿頂跳下是比萬國榮華是個更高層次的挑戰呢?



可能如此。未必全對。



佛教,道教和民間宗教的「修行故事」,都有仙佛或聖人得道之先,經歷重重魔障,一個比一個難以應付,證明他們的道行一步一步提升。羅馬天主教會的靈修傳統,也有聖人修練靈性,像登上一層又一層境界。像李小龍電影「死亡遊戲」,登上塔頂,要殺低每一層的高手,愈往上去,對手敵人的實力愈強。試探就是試探,每一個都一樣凶險,要置我們於死地。不少靈程高深,或曾被主重用的人跌倒,都是一時軟弱,掉進一些最明顯不過的陷阱裏,犯的罪都是很低層次的。所以,能應付「萬國榮華」的引誘,需要運用的「功力」不一定比抗拒變石頭為餅為高。三個試探,只是魔鬼各樣試探的樣本。魔鬼其實不介意人信上帝,只要人指使上帝用來替自己服務,或者將一些肉身或虛榮的欲求,當作上帝,他就達到目的。神的兒女或許曾為主放下一切,擺上自己,並且勝過魔鬼的試探。魔鬼詭計不能逞,或許會「暫時」離開我們。但牠會回來,牠不會只用那兩三度板斧,而會用各樣試探。



諸般試探,萬變不離其宗,不外乎物質、名利、權力,情慾、驕傲等。而抗拒之法則一,靠近上帝的心靈。


Friday, November 02, 2007

爱与权


愛與權

羅錫為牧師


今天,我們的生活出了什麼問題?

權與愛失衡。
差不多所有問題都出來這裏。

Tony Campolo (美國著名傳道人 社會學家)寫一本書,書名直譯為《權力的幻像—嚴肅呼籲接受耶穌對權力的做法》(The Power Delusion︰A Serious Call to Consider Jesus” Approach to Power)。這本書在上一個世紀末出版。他以牧者和社會學家銳利眼光觀察世情,在書本開章明義的說︰二十世紀人類所彰顯的罪的核心,就是我們都神經質地要一切受我們控制(our neutrotic need for control)。進入廿一世紀,世情也不兩樣。

於是,在我們生活處處,都有一場「權力遊戲」(power game),在家庭、社會、世界政局、甚至在教會裏。例如在家庭裏,就有十分複雜和激烈的權力運用。丈夫要控制妻子,妻子要管住丈夫。父母想兒女接受指令和安排,兒女卻不想受控制,因為他們自己想作主。

美國有一位作家Willard Waller,最近,人們發現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的書對婚姻、家庭有很多體會。他自己來自破碎家庭,他的婚姻生活也不快樂,離婚收場。於是研究別人的家庭為什麼美滿?他的結論,婚姻破裂也是權力慾害的。人性潛在著對權力的渴望,做成人生的不幸,婚姻的失敗。他看見,人們想要控制自己的伴侶(有權)時,就會把愛收起來。結果,「誰最有權,誰愛得最少。誰愛得最多,誰的權力最少。」Waller 稱之為「最少利益定律」(the 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
無權的人不一定有愛。有愛的人,必定會為愛的緣故,願意放下自己的權利。

基督耶穌降世,放下上帝的尊榮,謙虛自己,生在馬棚裏降生,死在十字架上。他選擇了一個人看來是軟弱無能至極的位置,卻成為得著並改變我們的上帝的大能。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一代圣诗大师師蘇佐扬


一代中國聖詩大師蘇佐揚

羅錫為牧師
日期:2007-11-01

蘇佐揚牧師被主接回天家,享年九十一歲。

我是唱蘇佐揚牧師的「天人短歌」長大的。他一生作了五百多首短歌,三百首聖詩。我可以隨口唱出來的,有幾十首,如︰

「迷路的羊,迷路的羊,回轉吧,回轉吧,耶穌救主今天尋找你……」

「耶穌,耶穌,是我至好朋友,耶穌,耶穌,時常幫助保佑……」

「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主的慈愛永不離開你。」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

「主愛我必愛到底。」

還有許多許多經文短歌,當年在主日學唱,在小學的早禱會唱,在夏令會唱。有些作品已編入教會的詩本。如《世紀頌讚》380首《祢知道我愛祢》,是他作曲的。在我們教會崇拜,曾選了《主的妙愛》做回應詩,也是他的作品。這些都是我愛唱的詩,還有一首《你愛主嗎?》,歌詞說︰「你說你己經相信耶穌,為何你對他信不真?」自年青時代代就提醒我要愛主。上述三首都是我的「金曲」。

多產的聖詩作者,英國有衛斯理兄弟、美國有失明的Fanny Crosby (記得她的《有福的確據》嗎?)、中國要數蘇佐揚了。沒有別的中國人作聖詩比他更多,更流行全世界的華人教會。

蘇牧師的聖詩為什麼能摸著我的心?因為他的聖詩都很易唱,很容易上口。經文短歌,幫助我把神的話語常放在心間。他主要用中國調譜曲,有些是改編中國調子,有些是創作的,具本土特色,即所謂「本色化」。最重要的,他的詞有深刻的屬靈內涵,人稱他為「佈道家」,因為他的短詩是佈道的上佳材料。唱他的詩,會得著安慰、激勵、教人內省、默想。蘇牧師的詩歌,與內地會編的《頌主聖詩》(證道出版社出版),和倪柝聲等主編的《小羣詩歌》,曾陶造了一代中國基督徒的屬靈氣質。

我希望教會能舉辦一個蘇佐揚牧師聖詩分享會,不單是為懷舊,為了追念一位剛被主接去的主的老僕人。我相信,來一起唱的人,都會得到靈性的激勵。

宣教士那麼近


宣教士那麼近

羅錫為牧師
2007-10-23

在過去不長不短的日子中,和世界各地的宣教士扯上了點關係。

從前是靠書信報消息,現在有了電郵,宣教士的近況很快就收到了,他們雖然在天涯海角那麼遙遠的地方,但是電郵一會兒就有來有回,好像和他們很接近。與教會差傳部有關係的不說,和我經常有聯繫的宣教士,散佈天下,包括中國、中亞、日本、中東、非洲,印度、南美洲。有些原本是認識的,其中有的是朋友,同學,也有從前的學生。有些宣教士是在不同場合遇上而認識,一直能保持著聯絡的,都已成為他們的「禱伴」。他們路過時,或會見見面,或只能通個電話,談起來很親切,都很熟悉。全因為他們的代禱信上,事工例行要報告,但是都會提及他們的家庭和心情,所以對他們的生活,可能比近在身邊的同事、朋友瞭解更多。

宣教士在禾場上,或者有別的宣教同工,或本地教牧同工一起事奉,可是心情仍是孤單。不談要完成傳福音的任務有多麼的艱鉅,光是在異邦生活,就要適應很多事情。有人記念他們,為他們守望,就成為他們得力的來源。我讀他們的信,開啟他們發的電郵,為他們代禱,就成為了他們的「支持網絡」,而這個網絡的建立,全憑一本「地址薄」。

今天,收到非洲來的電郵,一封長長的代禱信縷述了他們全家,和差會遭遇的各種事情。我簡短的回了信。半小時內,收到回覆。宣教士說,大半年前他的手提電腦給人偷了,失去了裏面很多珍貴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是電郵郵寄名單,那是非常痛苦的事。他說,那封信是怎樣發出去的?是翻尋了很舊的檔案找出來的。發出去後有二百封打回頭,因為郵址失效。住宅或辦公室搬了,郵差會有本領把信送到新的地址,但電郵卻沒有這個功能。他說,我的回信令他多麼的興奮,讓他知道不是孤軍作戰。他的電郵不是全都石沉大海,至少有一個人給了他鼓勵,並表示他說故事,能對遠方的一個牧者有迴響。收到代禱信寫個回覆,對發信的人原來有那麼大的鼓舞,尤其是個宣教士。

他們是那麼近,也是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