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羅錫為牧師: 防避东方闪电以新面貌迷惑教会



防避东方闪电以新面貌迷惑教会

第一城浸信会
为牧师


东方闪电来了。

何处防范?

就要知道他们从那一攻击,和他们的攻略。

首先要把握他们最新的情报。

昨天在教会同工会,提醒同工们小心「闪电」,他们即时反应,是想到如何让会友提防,却没有听明白我的意思是,首先,牧者自己小心,免陷网罗,因为牧者和教会领袖才是闪电要射中的标靶。

东方闪电原来不「闪」,他们不「闪」进来。他们从教会大幵的中门走进来。混在教会,卧底一年半载,扮成慕道,有追求,热心传福音的「小羊」。他们专向热心的信徒埋手,拉他们去查经聚会。至于那些伤羊,病羊,有家庭问题困扰的,新移民,孤独的妇女,很轻易就拉去,不在话下。但防不胜防的是,他们潜伏在教会里一段长时间在一些大型教会,公开聚会,派书,散传单,象几年前,我们教伝请了一位城中名人讲见证,来了八百多人,他们在门外派书,只是造势,告诉教会,他们来了。

他们传道的对象是教会。目的是把整个教会都「沦陷」。方法是从教会的领袖,牧师,长老,执事和热心的信徒领袖下工夫。

教牧要明白,东方闪电不是要拉走教会弱小的羊。那不是主要对象(参东方闪电内部文件「摸底铺路细则」)。教牧才是最明显被攻击的对象,最vulnerable。十年前有北区教会曾被骗在内地身陷险境,后机智脱身。今有资深主任牧师,受过神学神学训练,却投身东方闪电,把自己的羊从羊圈拉入虎口,那才是东方闪电最可怕的地方。

为什么牧师读过神学,又有属灵的经历,竟然会变成东方闪电?他们在大陆用威迫(禁锢,暴力,洗脑,强奸)利诱(),抓住教会领袖的辫子。有时乘教牧孤单,耗盡,失意之虛而入。他们并且有「异象」証明,虽然现在的所谓「全能神」(那位女基督)不行神迹奇事了。这是我接触过的最可怕的邪教,对家庭和教会的破坏力最大。这才是我们要警醒、祷告、反省的地方。


注意东方闪电(全能神教会)的「拉羊」策略

1. 他们不再以新移民和妇女为主要传教对象,只是「顺手牵羊」。

2. 他们传道的是教会。而且不是一般教会,而是兴旺的教会。

3. 在香港,他们不会用hit and run 的方法,而是潜入教会「摸底」,「铺路」,然然锁定对象,做「针对」。

4. 他们以「拉羊先擒牧羊人」为策略,专向牧者,长执,热心传福音,追求亮光的信徒领袖,小组组,传道队队,队员等埋手。不要「搞错」,一般小羊他们只是顺手牵,但是他们要钓大鱼自以为自己站得稳的要小心,教会牧者和领头羊才是目标。

5. 他们没有乡音,全新面貎,操纯正本地话,而且读过书。他们已本地化,平时说话很有紊路。

6. 他们在深水埗,茘枝角区的聚会最活跃。人数至少有几百人。

7. 还有,他们查经,先不说及他们的教义,查经七次
,才拿出他们的那些新启示书来。在大聚会才使用他们的专用述语。所以,和他们查经时,可能找不到太多错处。因为其中已经有些从教会给拉走的,熟悉正统教会的属灵言语

8. 他们很斯文,不会在/贵教会踢馆,抢咪,拉标语……他们看来是一头很乖,很纯,很热心的小羔羊。

Saturday, December 08, 2012

羅錫為牧師: 別了,我心爱的藏书


罗锡为牧师

与有些相伴四十多年的老书说再见,原来不容易。
把一批又一批的藏书分类装箱。封好之后,就告别了,有点出殡仪节 中「盖棺」的滋味。
第一批,从加拿大回港时,留在朋友的车库十多年。幸好友人的儿子 爱读神学书,拿出来读,不至让那些书给「书虫」蛀了。在那批旧书 中,有一箱象棋谱,原以为日后退休可以慢慢看,钻研棋艺。十多年 没下过棋。没时间,没对手(棋艺相当的人)。下棋的兴趣再没有了
第二批,是中国教会史和中西交通史那方面的书,几年前送给会友刘义章教授。义章博士治史多年,在中大任教,提早退休,到建道神学院事奉。那些书籍有个好归宿。
第三批,是新兴教派、中国民间宗教、和异端那方面的书,会送到「新兴教派研究中心」。 第四批是文史哲,包括儒、释、道等东方宗教的书。自从十五年前在加拿大沙省信义神学院教书时教过一科中国哲学思想史后,那些书都没用过。其中很多是珍贵的絶版书,丢了可惜。
第五批是神学书,灵修书。英语堂同工写博士论文,很些合用,都送了给她。其余的,看看国内的神学院或教会的同工有没有用。
第六批,是艺术、戏剧、音乐那一类的书。小女儿在大学读艺术系,也在艺术学院拿了张文凭,但是她对我的书没兴趣。这些书是多年来,在香港和在加拿大搜集的。主要是宗教艺术那些书,对文艺复兴时期和东正教会圣画,很难求,也难舍。不过也得割爱。
第七批是杂书。文学、杂文、散文,小说(包括武侠小说),什么都有。最头痛,可能最后变成废纸会留下什么?
Bottom Line 是,一本也不留,像我收藏多年那些「黑胶唱片」一样。不过,要看看主的心意。若「灵舍」能否成事,会让一些灵修书与牧养和属性操练有关的书,与我多走一段路程。

Friday, November 02, 2012

修补生命


修补生命


罗锡为牧师


整理藏书时,在像座小山那般高的旧书堆之下,掏出了一本「老书」—《基督徒的均衡生活》,那是三十多年前,在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书籍出版部事奉时,编辑的第一批书。当时,那本书很畅销,也办过讲座。


今天,有人谈「均衡饮食」,却少人说「均衡生活」。何解?因为在完全平衡的状态下,什么也不会发生。


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责任和追求的目标。像在学的青少年人,学业为先。毕业后,要做生涯规划,在职场找到一个位置。结婚了,教养子女是主要的任务。有些时候,以家庭为重,有人会放下升职或赚钱的机会,在家里带孩子。但有时又会为了一份差事,不眠不休工作,甚至往外地跑。如果从平衡生活的角度来看,你会计算这样做做带来的损失,根本就不可能放下那份工作,或是为工作那么拼命地去干。


我们就是在生命的转变中,不断成长,拓寛视野,深化灵命。生活有时会失控,而侧重某一方面,工作也会令人身心劳损,使生命破烂,所以,需要不住修补。


我们以为上帝是交响乐团的指挥,祂有一份我们的人生的「总谱」,各人依照着自己的谱子去奏乐,就不会出岔子。那么人生就没有惊喜,也不需要祈求上帝的恩典。


其实,人生比较像爵士乐,容许很多即兴的,随意的表演。即兴,不是自弹自奏,不理会乐曲的主旋律,而是给微小的音调以生命,宏大的主题以动力。


人生的目标要调整。生、老、病、死,毕业、入职、恋爱、结婚、生育儿女、转工、退休。生活有成功,有挫败的高低起伏。


工作,是人生流程必经的,预期不住的转变,继续前行。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一生劳碌半日闲


 

罗锡为牧师

 

重阳假日,是个礼拜二。

逢礼拜一,是牧者假期,但却不像放假。因为只有牧者放假,别人都不放假,包括家人在内。

每礼拜一,却了晨运可走远一点路之外,就是写作,当福音机构义工。「灵程上线」录像版就是在一个礼拜一拍摄的。

礼拜二,难得师母也放假,一早计划了去南丫岛走一走。早上起来后,想到那里也许和市区一样挤拥,决定不走了。

上午,闲在家什么也不做。

中午去港岛旧山顶道医院看刚生产的侄媳妇和侄孙。

下午,在菜市场买了两块羊肋骨排,和一大块tuna鱼生,一盘鲷鱼鱼生。

黄昏,两老在城门河畔散步,一边走一边谈到身边要关心的人。

也分享了昨天为基督教周报「圣化工作间」写的一篇文章:「何苦劳碌」。

 

传道者说,一生劳碌,成果留给后人,不知他是智是愚。承继你(劳碌而得来的)成果的人,却可以不劳而获。你工作上的努力和才智,会招人妒忌。人为口腹劳碌,却永不满足。劳碌工作,自己带不走,但是日间劳苦愁烦,晚上睡不安宁,何苦呢?

 

晚上,在家里撑枱脚(二个人的约会)。饭后,师母想看刘松仁的电视剧,自己就早睡了。


今天做了几件平时不做或很少做的事。


1.不必按计划去做事。
2.有空去探访亲人。

3.一整天和师母在一起,不为别的事。


这叫做偷得浮生半日闲,何苦劳碌?

Saturday, October 20, 2012

教會方針手冊


最喜欢Rick Warren的地方,是马鞍峰教会的「方针手册」。

教会都会有些方针手册,办事指南、治会守则等。愈大的教会,这一类文件愈多。马鞍峰教会的方针手册,应该很有参考价值,都想借来看看。
⋯⋯

不过,Rick Warren 说马鞍峰教会的方针手册是「没有方针手册」。第一页的方针是︰这教会的每一个同工与平信徒牧者在个情况里都要以他们最好的判断来做事。」那是第一条。第一页是第二条没有其他的规则。

Rick Warren 说,没有方针手册,因为我们信任人。关系越好,需要的规则愈少。关系越强,就越能彼此信任。

教会里,无论是教牧同工或信徒领袖会做错事吗?都会。是因为教会没有规则而做错事吗?都不是。

没有规则就不能判断谁犯了错和犯了什么错吗?都不会。

谢谢Rick Warren, 他说,以提前5:1-2为参考就够了。

这两节经文,不是分配权责,而是界定关系。

若早些留意(当时视而不见)他的意见,就省(save)了很多炭粉和救(也是save)了几棵树木。

Friday, October 19, 2012

教会太多口号了﹗


宣讲与口号


最初的讲道,使徒的讲道和使徒行传记载的讲道,叫做Kerygma

这是个希腊字,指「得救的福音」、使徒时代「初传的福音」。有清楚而简单的纲领,向未信主的人宣告耶稣是主,为基督的复活证言,目的是呼召人决志归正。

当了牧师多年,很少讲外面的布道会,却争取在会的布道会当讲员,为了不要忘记怎样去向未听过福音或未信主的朋友「传教」。我不是布道家,不敢评论今天的布道会。但以我听过的,发现kerygman 再不是布道会的核心。可能是适应今天观众。今天「耶稣是主」变成个口号,高高挂在房顶上的广告牌和街头或山上的涂鸦。的确是高举了主耶稣,可是比起「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和「信耶稣得永生」这两句标语(propaganda),反而有所不及。因为是有宣讲,教外人才会服于复活主的主权之下。

Thursday, October 04, 2012

我的讲章那里去了?


我的讲章那里去了?

Oct 3, 2012 10:53

事主三十五年,讲道不下千次。有人问我,把讲章整理一下,可以出版成书。我没这个打算,讲稿也没留下来。

施以诺医生"因为单纯,所以杰出"一书,开卷有一小故事。有人发现小教会去世的牧师书桌上放了厚厚一迭讲章,压着一张纸条,写着以下句子,:

去年的阳光哪里去了?也许许多人忘了,
但它都已进到水果、五谷、蔬菜去喂养人们了;
去年的雨水哪里去了?也许许多人忘了,但它都还继续储存在土壤中滋润大地;
我的讲章哪里去了?也许许多人忘了,
但它们都已进入人们的心里,
为他们造就更高尚,更像基督,更圣洁的品德。

牧灵工夫,耕耘心田。把自己的生命化为别人的养份,不需要有人知道或记念,结出有形无形的花果,无愧于主,使命完成。


 

哀慟有福﹗


哀恸的人有福了﹗


罗锡为牧师

 


哀恸有福

罗锡为牧师

国庆与中秋长假期,两夫妻在长洲「退修」。「退修」的意思是跑到一个远离平日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去静一静,想一想。在国庆那个晚上,遥望南丫岛。从海岸的那一边,传来隆隆的爆炸声,其实的烟火报升平,却不知道哪里发生海难。直至下山,才在码头的电视机看到新闻。

长洲的山上山下,佛彷两个世界。一个是宁静的,只有鸟鸣和浪涛声,而另一个,是烦嚣,衡突和凶险。南丫岛海面这个突如其来的惨剧,令香港人暂时都放下了剑拔弩张的政治争斗,为遇险受难的人和家属同悲伤,同哀恸。有献上悼词,有写了祷文,有的慰问。我们教会在礼拜三晚的祷告会特别为海难祷告,也在崇拜的周刊发表了哀悼。

南丫岛那一艘沉没的船,原本是开往维港看烟火,是一个庆祝的节目,酿成悲剧收场。灾难都是突然来临的。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承載著和表明著的,就是祂與人分享的「人性」和救贖。

哀慟之福,能看見人性,能看見十字架。

这几年来,我们曾为东亚海啸,汶川地震,菲律宾人质事件,长沙湾危楼倒塌,福岛海啸这些没有人会预料到的灾难中的死难者伤心过,祷告过,哀恸过。

原来没有人可免受苦难,免于悲伤。在家破人亡的天灾人祸中,无论是谁,都会身同感受,都好像坐在同一条船中,都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给还原为有血有泪的人,为受灾遇难的人哀恸,不是为一己的不幸而已,而是人类在同一天空下的同情共苦。

耶稣基督钉十字架的苦难,承载着也表明着祂与人分享的人性和苦难。
 
哀恸之福,在使我们看见人性和十字架的救赎。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12

羅錫為牧師: 尋找屬靈導師


尋找屬靈導師
羅錫為牧師

     一位機構的同工的卡片上印上職位「屬靈導師」四個字,英文是”spiritual director”,看了肅然起敬。

    這是我最想「報考」的工作。

    神學院暫時還沒有”spiritual direction”一科可修讀。就算有這一科,讀完了憑什麼考核成績,評審資格?

    有關「屬靈指導」的書卻如汗牛充楝。

    
上一個世紀末十年,看過一大批靈修學和屬靈指導的書。一九九六至九七年在加拿大沙城神學院任「駐院學者」時,因為我算是個牧會經驗豐富的牧師,有些同學喜歡和我談一些屬靈生命和事奉的經驗。有一位同學覺得我給的意見很受用,問我會不會做「屬靈導師」?

    
當時的反應是︰不會吧。

    
當時我認為自己還不夠「老」。讀過些屬靈學的書,不一定會給人屬靈的指引。做屬靈指導的導師,閱歷要夠老到,要有給人指導過的經驗,要有屬靈的洞悉力。最重要是要有從上帝而來召命。

   年輕時,當過青年團契導師,在教會很熱心,鋒芒也露出了一些。有人傳給我一句話,謂有一位神學生說︰「羅錫為恩賜是有點,經歷還不夠。」我很氣。心裏說,「你批評我不夠經歷,你自己又有很多嗎?」當然,我們都未夠經歷,還年輕嘛﹗靈命的陶造,急不為功。要老一點,才夠經歷。

   
還有,屬靈導師要放得下,自己不受羈絆,才可以看得到別人的執著和迷惘。當時,身在神學院寧靜、神聖的氣氛中,每天在神學院的小禮拜聖壇前禱告,在沙城的沙河河畔漫步默想,教會一切事務暫且放下,心也澄明透澈。我知道一旦回到牧會的崗位,就不再能對屬靈的事如斯敏銳了。除非我能如畢德生(Eugene Peterson)一樣,當個不理「俗」務的牧師。
    
所以,主任牧師很難為自己的同工做「屬靈指導」,身份和關係的糾纒,看事情看很太「埋身」,太「現實」,屬靈的亮光因而暗淡了。
   
開始明白,為什麼天主教修院的「神師」那麼「靈」。他們可以脫離凡塵,不問世事,卻能給人在人生,職場,家庭,婚姻許多「智慧之言」。


跟随主的脚踪走进世界


跟随主的脚踪走进世界

罗锡为牧师

 

第一城浸信会作为一个地方教会,如何在「后现代」,和所谓「后基督教的世界」,实践差传的大使命?

 

「后基督教世界」的挑战

 

    今年,到苏格兰旅行,在爱登堡寻找一百年前「爱登堡宣教会议」的痕迹。那是个汇集欧美各大宗教教会和差会领袖于一堂,共商宣教大业的国际性差传会议,俱往矣。在奥古斯督堡(Fort Augustus)的苏格兰教会参加崇拜,除了那位刚从神学院毕业的女牧师外,我可能是最年轻的会众。

 

爱登堡的几个教堂,都摆放了宗教改革家约翰诺斯(John Knox) 的塑像,也有一间小小的约翰诺斯博物馆。恐怕,没有太多苏格兰人认识这位宗教改革先躯。两年前,到布拉格广场一游,屹立着一个地标—约翰胡斯(John Hus)的铜像。游客如鲗,在铜像前拍照留念。有谁知道,这位约翰,是威克里夫的追随者,影响过欧洲的一位宗教改革英雄和殉道者。

 

在德国沃木斯(Worms)寻找马丁路德纪念碑,在沃木斯会议上,路德曾经被罗马天主教的主教和神学家们传召上庭,要他放弃宗教改革的言论。著名的"Here I Stand",就是路德在会议上向着罗马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贵说的。我从千里而来寻访这件教会历史上的大事,可是在沃木斯街上问路时,当地的人许多都不知道马丁路德是何许人也。

 

曾经是宣教事业的发源地的欧洲,已经步入了「后基督教时代」。美洲的基督教,是在多元主义的冲击下,节节后退,被推向边缘。形势正在转变中,亚洲在宣教事业的位置,已经不只是宣教工场, 而是逐渐成为宣教士的「孕育区」。宣教事业的「搜景窗」(view finder)向西方摇过去,新一代的宣教士,从亚洲出发,不单要把「传回耶路撒冷」,而且要传回欧洲和美洲。

对沙田第一城来说,欧洲可能并不及非洲那么遥远,可是对大部份的欧洲人来说,他们离开上帝的国,可能和非洲人不相上下。

 

宣教的中国冒起

 

      廿一世纪的宣教网络重心,正在移向中国。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最多人上网的国家。互联网络被广泛使用,作为传播福音﹑培育领袖信徒,推动神学教育及传递异象的平台。已经有不少宣教士,从中国差遣出去传福音。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中国有可能跃进为最多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国家。到时,会有更大的能力和热诚,输出宣教士,去到世界各地,包括欧美宣教。宣教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一个理想或是理念,而是正在实现中。十年前,我曾应内地某省的教牧同工们邀请讲差传这个题目。一浸与内地教会交流的范围,也将会扩展到差传的经验。

 

职场宣教受到重视

 

    自第一次洛桑会议后,职场被列出为宣教的工厂。随之而来,宣教的观念,宣教士的身份和工作性质被重新定义。从前称为「带职事奉者」,变成「职场宣教士」。宣教工场扩阔了,由本土的工作间开始,伸延到「启创地区」,以各样专业的资格,在其中为主作见证,领人归主。将会有更多的职场宣教机构成立﹑招募﹑训练和差派职场宣教士到那些传统的宣教士被拒诸门外的地区,从而得着那些「未得之地」。

 

    职场,是基督徒实践信仰,并操练属灵品格的地方。职场是个无地域和疆界的「宣教工场」,第一城浸信会将会有更多职场宣教士,从本地的职场作为起点,走向差传的前线。

 

地方教会发动差传

 

       地方教会,从来是宣教异象和宣教士孕育的母体。威廉克理的国外宣教的意愿,最初并不为浸信教会联会所认同,要由自己的地方教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牧师合作支持,才可成行。受威廉克理影响,不少浸信教会和各宗教教会纷纷差派宣教士出国。不少来华的西教士,是由堂会差派的,如罗孝全牧师。

 

    差会做研究、牵头和推动的工夫,没有人可取代。差会不能没有地方教会支持,但是,地方教会不单是支持差传的伙伴,更可以是差传的主导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郑果牧师在菲律宾惠灵堂成立差会,掀起了华人教会差传的浪潮。大大小小的教会,差遣访宣队或短期宣教队到宣教工场上,愈来愈多。地方教会絶对能发动差传,并差派宣教士到宣教工场。一浸聚会人数已超过一千二百人,岂会连一位有差传负担,蒙召当宣教士的会友也没有?

 

    一浸的会友,你在那里?主要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