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Tuesday, April 21, 2015

共生共學的群體

共生共學的社群
訪問苗粟縣「人子一家村」
羅錫為牧師
追尋intentional communities,跑到台灣的山區去。
不能想像在台灣苗栗縣三義山區有這樣一個群體,共同生活,見證基督,而且經過了二十七個寒暑。
為了建立我們的心靈農莊,我們在加拿大卑詩省的素里市和溫哥華島訪問了幾個intentiomal communities, 甚至在一處住了兩天,體驗一下。有些是「新修道主義」的,有的是環保的。而「人子一家村」是一個最為「前衛」的,過着凡物共用,簡單樸素的生活,一起教自己的孩子(home school),一起敬拜,禱告,並從他們的經歷,揉合中國人的說法,創作自已的歌和「話語」去傳福音。
他們說,他們的歌很有感染力,因為是一群軟弱人的經驗。他們叫自己做「無用國」的人,無用之中被神使用,變成無中之大用。借用子老莊的觀念,說明了跟隨主的道理。聽他們唱過幾首,看了幾句他們的「話語」,信了。
他們稱自己是個「共生共學」的群體。他們每天都做街頭佈道,但傳福音的方式,不是叫人決志信主,而是與軟弱的人同行,體驗和經歷基督福音的精神。他們邀請那些想重新生活的人,參加他們的「生活大學」,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他們這樣做,有點像主耶穌對拿但業説:「你來看。」的意思。
我們建立心靈農莊的目的,也是願意和疲乏的,破碎的,軟弱的,失意的人同行。我們曾走過低谷,經歷破碎,願意和「有緣人」一起辨識上帝在事奉和生活裡的心意。「有緣」是人子一家村的家人常掛在口邊的話。是佛家語,但說明了服事的意思,像好鄰舍的比喻,撒馬利亞人剛巧(it so happened)在那裡。
他們的歌真的感動,話語真的貼心。我們隨他們去火車站佈道,看看他們怎樣接觸路上的人。
從他們學習良多,其中一項,我懂得怎樣翻譯intentional community。借用「人子一家村」的說法,是一個「共生共修」的群體。
在旅途上仍消化着在「人子一家村」的所見所聞。此行最大收穫。

Thursday, April 02, 2015

聖週默想二:洗腳基督

聖週默想二:洗腳基督

羅錫為牧師

在設立主餐之夜,即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基督放下身段,用一個卑屈的身體姿勢,為門徒洗腳。

如果為門徒洗腳基督的圖像,只是與「手巾」和「洗腳盆」連起來,那只是一幅普通的「插畫」,或者是「樣板戲」的一個姿勢。

約翰福音十三章說,耶穌「脫了外衣」,原文「衣服」這個字原文是眾數,直譯「脫下衣服」,而不是我們以為只是為方便,把「外袍」除下來。耶穌為門徒洗腳時,應該是赤膊,屈身。這不僅僅是一個為門徒服務的謙卑的姿勢,而是取了個奴僕的身份。

在門徒之前,主放下了尊嚴,赤着胳膊,把自己完全敞開,卑微恭身去服侍。門徒必須讓主替他洗腳,並彼此洗腳,如此才能與主「有份」。

在主的「份內」—洗腳的動作和姿勢,重演「越逾節」的事件。洗腳基督的圖像,把一位把自己暴露放在一個沒有權利,沒有掩護,甚至諸般誤解和攻擊的危險中。即是主一步一步接近的十字架,以一個奴隸的身份被處死的境地。這才是「服侍」,真正的服侍。

「洗腳基督」是一個彼此服事的群體的圖像。服侍不是把我們旳強項一演身手在人前,反之,服侍會把自己致諸脆弱和易受攻擊的位置上。不能或者不敢把自己是「脆弱」的(vulnerable)暴露在被服侍的人之前,或者不承認自己是脆弱的這一點,又或者用一個比「洗腳基督」更高的姿態去服侍的,還沒有讓主給洗過腳(被主自己服侍過)。

Wednesday, April 01, 2015

聖週默想三:苦杯基督

聖週默想三:苦杯基督
羅錫為牧師
這是令人躁動不安的場面。一直胸有成竹,安排妥當的基督,到了客西馬尼園裡,基督讓門徒看見祂驚恐,難過的面容。
主竟然向門徒承認,説:「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基督面對死亡的臨近,也會這樣,甚至比一些人更甚。
映照在快將要喝的滿杯苦酒中,是祂心靈的掙扎。
釘十字之死亡,就是那個盛載著最苦與最毒的杯,迫近在主眼前。完全不是那種從容就義的英雄主義表現。
從來,描述客西馬尼園這一幕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還有講章,只突顯基督的憂傷,少有着墨寫祂的驚恐。
聖經沒有隱瞞基督的驚恐。對於憂傷,可以「極其難過」和基督親口說的憂傷至極「幾乎要死」來形容。但驚恐之極,筆墨不能形容。我們也無法體會基督的驚恐,那是遠超越被釘十架的肉身之痛,是被棄絶,包括神和人。是罪孽本身和其可怕的後果,重壓在祂身上,而引發的極端心情。
這就是基督的苦杯。不是一隻普通的酒杯。祂斟滿了古往今來人世間的苦和毒。主不是個百毒不侵,無痛無癢的鐵漢。
苦杯和基督連在一起。是祂願意的。
那苦杯因而成為我們的福杯。

搔著人存在的癢處—再論《傳道書》似乎矛盾的觀點

搔著人存在的癢處—


《傳道書》似乎矛盾的觀點

羅錫為牧師

接上文「傳道書—人生的一場激辯」。

《傳道書》是一本充滿「矛盾」的聖經經卷。它之所以能觸動人心,就是其中存在着的,兩股似不能和諧的「張力」。

聖經學者和注釋書都不會隱瞞過這本書內含有「矛盾」的觀點。戴衛遜在一本普及的《傳道書》的注釋書中指出讀此書的難題:

「希伯來文,不像英文,並不用引號,因此在這卷書中有些地方,我們無法肯定是否在諦聽作者自己的見解,或者是他引證並批評別人的見解。我們認為,就那段經文的意義而言,他可能做成很大出入。」(注1)

這個出入,不只是當化解經家察覺。猶太的拉比也看到了。到了希伯來文聖經正典成立時,差點不讓《傳道書》收進去。

據猶太人的聖經注釋書《他勒目》記載,在收集正典時,拉比想把《傳道書》,《路得記》和《雅歌》三卷書剔除。他們認為《傳道書》的道理不單與《妥拉》(摩 西五經)不合,而且內部有自相矛盾之處。幾經爭議,才被承認有聖靈靈感。支持的論據是卷首和卷末都有「敬畏神」的字句。《米示拿》的解釋,《傳道書》說的 是在「日光之下」,人類的追求都是虛空。與日光之上的《妥拉》是兩回事。這也是一般基督徒試圖把《傳道書》裡的「矛盾」調和的辦法。

從《傳道書》列入希伯來文正典,由教會繼承而成為舊約聖經其中一卷,真的有聖靈的引導。因為無論是猶太人的拉比集會或基督教會,在聖靈光照中,看到《傳道書》(《雅歌》)向上帝的子民説出許多人生的道理。這幾卷智慧文學(包括《箴言》),論盡了世道人心。

正如上文所説,《傳道書》原文的文本並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點符號把發言清楚劃分。如果把那些不乎合《妥拉》和基督教的宇宙人生觀的說法,通通用「日光之 下」來解釋掉,基督教會被說成悲觀的,消極的,甚至厭世的宗教。當我們注意到其中有些積極的,正面的,對上帝開放並且有信心的論調(反調),持不同神學觀 點和人生觀的雙方,你一言我一語的辯論,提出論據,反駁,到底,那一個觀點佔上風?看官心中有數。聖靈光照,內證其中,《傳道書》把人帶回去生命之主那 裡,空虛的泡泡被戮破了。

把書中「矛盾」的觀點調和,把它改裝成為一本單方面陳詞說教的書,就稀釋了它的劑量,反而搔不癢處。你贊成嗎?。

註1:戴衛遜著古樂人譯:《傳道書.雅歌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0年再版,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