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Wednesday, February 03, 2010
异象与时机
罗锡为牧师
多年没有参加北美华福会了。
其实很久没有参加这一类的华人教会会议。在温哥华牧会十二年,有机会在会中与不少旧日同工和老朋友碰头,是我参加北美华福会的目的。
还有,希望在大会期间,休息一下,听听道,充充电。这两个目的都达到。
十年人事,回港事奉十一年,北美教会有很大变动。不少昔日的同工,退休的退休,也有转换工场的。听到一些故事,一场不必要的「权力斗争」而令牧者黯然离开,而教会元气大伤。天下教会都一样,如果不把精力内耗,可以为上帝的国做很多事。
大会的主题很多,叫做「危机,转机,时机」。对北美教会和全世界教会来说,金融海啸是个极大危机,但也是机会,这不用说了。章长基博士说,金融海啸后,世界经济力量重整,轮到中国带头,这是宣教的一个契机。中国将会成为宣教大国,是我们所祈求和盼望的。
新加城神学院院长陈世协牧师三堂的主题查经会,颇有新意,是我意外的收获。尤其是他谈到教会和基督教机构的「文化」要改变,教会要看为福音的机会而作出勇敢的决定,都说得很到肉。事实让我们看见,那些能把握时机的,必成「大器」—上帝大大使用的器皿。
想到「时机」,我心里常有一个问题—机会和异象是同一件事吗?即是说,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那算是个从神而来的异象吗?我想是有分别的。机会是我们遇到的,一道为我们开了的门。异象是神让我们看见的一个需要,一个托付,而门可能还未开的。
第一届世界华福会的主题是「异象与使命」,我仍记得。从三十年前谈的异象,到今年北美华福讲的时机,是互相呼应的。今天普世教会,遇到多元主义,后现代主义,世俗化的挑战,是危机,也是机遇,看我们如何去面对。
Bill Hybels 的Holy Discontent的说法很管用。柳溪教会增长很快,成为各教会要取经的地方。但Bill Hybels的「神圣的不满足」不是不满足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是为神的国而不满足,令他成为一个「异象爆棚」的世界级教会领袖。
廿一世纪是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网上同行
罗锡为牧师
每日灵舍有一段日子没更新,如果再不快快恢复,这个专栏就会荒废。
不能供稿给「每日灵舍」,主要的原因是家中的电脑报销了,订购的电脑延了两三个月才到。我习惯每早大清早起来,把些灵修心得写下来。从前用日记本子写,后来赶电脑潮流,「数位化」了。
还有一个原因,去年要应付的事务太多,体力下降。从前是六时许就起来,现在七时多也起不了。
不过,灵修的事没闲着。在「每日灵舍」停顿期间,被邀请替两个网络频道(「可圈可点」和「和谐频道」)一共录影了一百多集的灵修分享节目,每集约三分钟。有些节目,两个小时就能录影三十集,比写「每日灵舍」更省时。我把部份灵修节目的连结放在教会网站,一点就可以进去看。有些弟兄姊妹早已在提供视频的网站看过了。
这些「灵修小品」,无论是写的,或是讲的,都要有「文字底稿」,都离不开要「写」。
而我是愿意写灵修小品,愿意做这些灵修视频节目,是因为在心灵里,有神对我说话,圣灵引导我去反复思想,作事奉和生命的反省。「今日灵舍」这个专栏,如果你有看的话,你是和我一起同行在生命路上,分享着我每天所拾取的「吗哪」,和生命中每一段落的经历。如果是为做节目而做节目,写文章而写文章,总会有一天没话可说,没题材可写的光景。
那么,以这个方式,藉网上的交流,使我与我的会友和网友们,变成为属天道路的同行者了。
每日灵舍有一段日子没更新,如果再不快快恢复,这个专栏就会荒废。
不能供稿给「每日灵舍」,主要的原因是家中的电脑报销了,订购的电脑延了两三个月才到。我习惯每早大清早起来,把些灵修心得写下来。从前用日记本子写,后来赶电脑潮流,「数位化」了。
还有一个原因,去年要应付的事务太多,体力下降。从前是六时许就起来,现在七时多也起不了。
不过,灵修的事没闲着。在「每日灵舍」停顿期间,被邀请替两个网络频道(「可圈可点」和「和谐频道」)一共录影了一百多集的灵修分享节目,每集约三分钟。有些节目,两个小时就能录影三十集,比写「每日灵舍」更省时。我把部份灵修节目的连结放在教会网站,一点就可以进去看。有些弟兄姊妹早已在提供视频的网站看过了。
这些「灵修小品」,无论是写的,或是讲的,都要有「文字底稿」,都离不开要「写」。
而我是愿意写灵修小品,愿意做这些灵修视频节目,是因为在心灵里,有神对我说话,圣灵引导我去反复思想,作事奉和生命的反省。「今日灵舍」这个专栏,如果你有看的话,你是和我一起同行在生命路上,分享着我每天所拾取的「吗哪」,和生命中每一段落的经历。如果是为做节目而做节目,写文章而写文章,总会有一天没话可说,没题材可写的光景。
那么,以这个方式,藉网上的交流,使我与我的会友和网友们,变成为属天道路的同行者了。
三个女人的故事—读《路得记》有感
罗锡为牧师
又读到《路得记》。这次有新的亮光。
初读《路得记》,以为是「路得一个女人的传记」,再读,发现拿俄米其实也是故事的主要人物,两婆媳相依为命。
最近,我明白《路得记》是三个女人的故事。俄珥巴虽然只是配角,在第一章过场出现,然后就与故事没有关系了。故事把她写进去,不是为了衬托拿俄米和路得从摩押回归犹大。俄珥巴其实选择了她的生活,她要如何活下去,像拿俄米和路得一样。
很容易灵意解经,把俄珥巴不随婆婆回国,是「贪爱世界」,或不愿意追求「犹大地」所象征的「属灵境界」。俄珥巴和路得原来都已离开住所,起程上路(得1:7)。俄珥巴没有下堂求去,而是在途中,拿俄米想把两个媳妇「劝止」,为了她们的下半生,要她们不必同去。
三个孤苦无依的寡妇,同是天涯沦落人,丈夫都死子,都没有儿女,其实没有可以抓得住的,而生活将会没有着落。拿俄米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回到老家去。她考虑到俄珥巴和路得的下半生,盼望媳妇的生活不要太难过,日子会好过一些。俄珥巴和路得做了不同的选择。一个选择去犹大寻找新生活,是一场冒险,为要求变。而俄珥巴留在原居地,同种同文的家乡,是拿俄米建议她这样做的。
年轻的路得愿意追随一个有人生智慧、有阅历的长辈,寻求改变,以应对丧夫守寡的转变中。俄珥巴后来的生活如何,《路得记》没有说。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什么可以写下来。而路得,在一个新的环境,她认识自己,找回自己,更找到她的「生活」。她自己也不会知道,一个外邦女子,后来成为弥赛亚的祖先。(路3:32)
Tuesday, February 02, 2010
当失去时……
罗钖为牧师
愈來愈明白,人生沒偶然,包括「失去」。
在我们人生中发生的事件,都不是互不相关,并不是偶然的。各有前因。人生是一连串的得与失、危机与改变、转化与更新,串连起來。这些人生的经历、抉择和转折中,塑造了一个人,替他定义自已、并找到自己。
人总有抉择的时刻,面对各种生死存亡的难关、我们以什么态度来処理,正正是显明了我们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也明白,上帝要我們成为怎样的人,要承担什么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的身分和角色。
這些体会,是从读圣经的人物故事而追寻到的。這也是我近年比较喜欢读旧约圣经的原因,因為有较详盡的、全面的、甚至是细节的「传记式」资料,让我去追寻一個属神的人的生命历程。我最喜欢读的是「以色列诸族長」—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的故事。大卫的事跡当然好看,掃罗王的生平,也不盡是「反面教材」。不过,從他们所做的事、他们的遭遇,他们所失去的、读到他們的属灵生命是如何被塑造,或是如何被拆毁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圣经宝贵之処,是其中不单流传了重要的人物,大多数是「大男人」的一生,也有女人的传記,连卑卑微微,人生坎坷不平的「小女人」,象拿俄米、路得,都刻划了清楚的轮廓。
除了看圣经,读传记,其实身辺许多我认识的人,或人生某些段落曾与我同行,或是我的同工、朋友、和牧养关怀的人,在他们的人生中,從他们的得得失失、都读到一个人是如何成長,或不能成長的故事。而這一切,都不是「偶然」。有些処境,不能逆料,非人能掌握,也不是「注定」的。环境转变,人可以改变自己,有难処,主会给力量去担当。问题若不能解決的,学习怎样去与它共存。在失去之中,找到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或我们失去了的东西,主以什么來代替。
是的,我们的人生走下去,就会体会到,生命的成長,不必然是從有所「得」而來的。失去的,可能会更多。但是,從失去,我們才能认识和确定真正的自己,这就是生命的更新和变化,成全生命必经之路。
愈來愈明白,人生沒偶然,包括「失去」。
在我们人生中发生的事件,都不是互不相关,并不是偶然的。各有前因。人生是一连串的得与失、危机与改变、转化与更新,串连起來。这些人生的经历、抉择和转折中,塑造了一个人,替他定义自已、并找到自己。
人总有抉择的时刻,面对各种生死存亡的难关、我们以什么态度来処理,正正是显明了我们是谁,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也明白,上帝要我們成为怎样的人,要承担什么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的身分和角色。
這些体会,是从读圣经的人物故事而追寻到的。這也是我近年比较喜欢读旧约圣经的原因,因為有较详盡的、全面的、甚至是细节的「传记式」资料,让我去追寻一個属神的人的生命历程。我最喜欢读的是「以色列诸族長」—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的故事。大卫的事跡当然好看,掃罗王的生平,也不盡是「反面教材」。不过,從他们所做的事、他们的遭遇,他们所失去的、读到他們的属灵生命是如何被塑造,或是如何被拆毁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圣经宝贵之処,是其中不单流传了重要的人物,大多数是「大男人」的一生,也有女人的传記,连卑卑微微,人生坎坷不平的「小女人」,象拿俄米、路得,都刻划了清楚的轮廓。
除了看圣经,读传记,其实身辺许多我认识的人,或人生某些段落曾与我同行,或是我的同工、朋友、和牧养关怀的人,在他们的人生中,從他们的得得失失、都读到一个人是如何成長,或不能成長的故事。而這一切,都不是「偶然」。有些処境,不能逆料,非人能掌握,也不是「注定」的。环境转变,人可以改变自己,有难処,主会给力量去担当。问题若不能解決的,学习怎样去与它共存。在失去之中,找到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或我们失去了的东西,主以什么來代替。
是的,我们的人生走下去,就会体会到,生命的成長,不必然是從有所「得」而來的。失去的,可能会更多。但是,從失去,我們才能认识和确定真正的自己,这就是生命的更新和变化,成全生命必经之路。
Monday, February 01, 2010
全教会跑出去
罗钖为牧师
昨天,是「全教会」的外展日。
参加人数是历年最多。
其实应该包括礼拜六出队的Impact,一行十多人、去了方舟公园,在「心连心」露天剧场作一连两天的表演。上Facebook就可看到他们十多位青年人落力演出。
教会布道日人多,令做牧师的很兴奋。
牧师常常叫人「来」教会,但是,最容易忽略了的,是叫人「去」。
因为叫人「来」,容易看到成绩。而「去」,是另一回事。
什么是「来」呢?人多来到教会,教会就兴旺。人们计算一个教会的成绩,总是从A、B、C说起。
A是attendance, 即崇拜有多少人参加。每个教会,包括我们一浸,总会有一栏报告每周崇拜人数。一浸聚会人数,连英语堂在内,一早已突破一千人了。B 是baptism,每年有多少人受浸。我们感谢神,过去两年,受浸人数,连英语堂在内,合共有一百一十五人。也见到增长。然后是C,cash,奉献有多少。近年,一浸的财政也无缺。
而去的果效,不是在眼前的,也不一定由自己收成。
例如,Impact在方舟公园的「演出」,不是一场布道会,没有决志人数回报。在那些场合,因为游客不一定是基督徒,所以他们也不能每一首都唱圣诗。你可以把这件事看为一群热爱音乐的青年人的一个表演机会。但是,我把Impact看为「代表」教会,到人群中为主作见证,把福音的信息渗入小区去。
同样,昨天的布道日,我们与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合作,探访独居长者。一浸的弟兄姊妹,做了别个教会机构的义工,去服事。而「信义会」的社工,在出发前,提醒我们,对于被探访的老人家来说,这是一个「关怀长者」的社会服务活动。这样的话,探访队不能在那个场合做「三福」、「四律」和「五色珠」。那么,我们教会布道日预期之目的就达不到吗?
对于那些独居的长者来说,那一个教会来探访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懂得信义会和浸信会有什么分别吗?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觉得主耶稣爱他们,教会关心他们。我们能代表主耶稣,去到他们家里,把「福」字挥春的福音信息留下来。如果环境许可,我们固然会直接的分享福音,若不能,已把福音种子撒下。
教会坐满了人,投入敬拜赞美之中,彼此交通相爱,是一幅够美丽的图画。而能在画中,再上一个场景,就是「来」聚集的人,即全教会都愿意跑出去,「去」到人的家中、在街上、在商场、在公园里,为主作见证,关怀那些孤独的人,画面更加美丽和讨神喜悦。
昨天,是「全教会」的外展日。
参加人数是历年最多。
其实应该包括礼拜六出队的Impact,一行十多人、去了方舟公园,在「心连心」露天剧场作一连两天的表演。上Facebook就可看到他们十多位青年人落力演出。
教会布道日人多,令做牧师的很兴奋。
牧师常常叫人「来」教会,但是,最容易忽略了的,是叫人「去」。
因为叫人「来」,容易看到成绩。而「去」,是另一回事。
什么是「来」呢?人多来到教会,教会就兴旺。人们计算一个教会的成绩,总是从A、B、C说起。
A是attendance, 即崇拜有多少人参加。每个教会,包括我们一浸,总会有一栏报告每周崇拜人数。一浸聚会人数,连英语堂在内,一早已突破一千人了。B 是baptism,每年有多少人受浸。我们感谢神,过去两年,受浸人数,连英语堂在内,合共有一百一十五人。也见到增长。然后是C,cash,奉献有多少。近年,一浸的财政也无缺。
而去的果效,不是在眼前的,也不一定由自己收成。
例如,Impact在方舟公园的「演出」,不是一场布道会,没有决志人数回报。在那些场合,因为游客不一定是基督徒,所以他们也不能每一首都唱圣诗。你可以把这件事看为一群热爱音乐的青年人的一个表演机会。但是,我把Impact看为「代表」教会,到人群中为主作见证,把福音的信息渗入小区去。
同样,昨天的布道日,我们与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合作,探访独居长者。一浸的弟兄姊妹,做了别个教会机构的义工,去服事。而「信义会」的社工,在出发前,提醒我们,对于被探访的老人家来说,这是一个「关怀长者」的社会服务活动。这样的话,探访队不能在那个场合做「三福」、「四律」和「五色珠」。那么,我们教会布道日预期之目的就达不到吗?
对于那些独居的长者来说,那一个教会来探访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懂得信义会和浸信会有什么分别吗?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觉得主耶稣爱他们,教会关心他们。我们能代表主耶稣,去到他们家里,把「福」字挥春的福音信息留下来。如果环境许可,我们固然会直接的分享福音,若不能,已把福音种子撒下。
教会坐满了人,投入敬拜赞美之中,彼此交通相爱,是一幅够美丽的图画。而能在画中,再上一个场景,就是「来」聚集的人,即全教会都愿意跑出去,「去」到人的家中、在街上、在商场、在公园里,为主作见证,关怀那些孤独的人,画面更加美丽和讨神喜悦。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