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Saturday, May 24, 2014

羅錫為牧師︰救救聖經





「救救聖經」

羅錫為牧師

題目應該改作「救救解錯經」的人。

少年時代參加夏令會,大會主題是「當準備近見你的上帝」(阿摩司書4:12),主題講員講的全是主再來,聽者大得復興。後來看張修齊博士的一本有關釋經法的著作,舉出一些解經謬誤為例。其中一條就是「當準備近見你的上帝」。這金句告以色列人(北國)即將傾覆,若不悔改,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如果回轉,會遇到一位恩慈的主。這節經文和全本阿摩司書的主題與「主再來」無關。

入神學讀神學,經歷了一些神學沖擊,給教授拆掉自已那些「壞鬼神學」,明白自已對很多經文的意思會錯了意。
    舉另一個例。馬太福音24:37-42,「那日子」如挪亞時代,人們以為一切如常,洪水忽然來到,壞人被洪水沖去。「人子來臨時」,兩個人(如常)在田裏工作,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而個女人推磨,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
 請問,被「接去」的是信耶穌的人還是壞人?把三個「事件」中的兩個動作—沖去和接去對照來讀,按邏輯推敲,答案自明。「被提」的是壞人。耶穌在這段經文裏,沒有說「教會被提」。
    用錯經文解錯經的例子實在太多了。退休後,聽別人講道的機會多了。先此聲明,不是「行家相輕」。每次聽道都從講員的信息獲益了「屬靈亮光」,但是,「屬靈 亮光」與所引用的經文的意思無關,甚至是相反。「教訓」是「領受」了,可是,在「技術」上,無法「忍受」聖經文本的原意被「害」了。有時,經文被切割得支 離破碎,文本的敍事者被講台上的人替他說了些與他原意相反的話,難忍不了,幾乎要大喊一聲「救救聖經﹗」

這些話,好像罵了有些誠心讀經的信徒和忠心傳道的人。實無不敬之意。想說的是,我們的誠意並不能叫聖經發出更大的亮光。聖經文本自有話說,要好好對待聖經,不要「糟躓」神的話語,不要「屈」聖經經文說些內容裏沒有說的話。

那麼,那些解經的「壞鬼」功夫是從那裏學來?從教會的講壇?查經班?主日學?釋經書?神學院?培靈會?研經講座?聖經讀得多,卻讀不通,變成「讀壞了聖經」。

最近,師母在某教會的營會帶領了一個「生命讀經法」研習班,都是一些在教會有些日子的熱心信徒。師母和他們一起查考耶利哥路上的瞎子,向主耶穌求能看見那 一段。營友信主日子很久,聽過很多道,不假思索,馬上提出了些「標準」的屬靈教訓。那些教訓,如要有信心,有愛心,要愛神,要愛人,要聽道行道等,幾乎在 放任何經文都說得通。可以,那一段研讀的經文,原意是不是那些?基督徒常常把自已放在一套「屬靈框架」去讀經,去聽道。恁憑把聖經讀了多少遍,研經團契常 常參加,都看不出「新意思」,因為跑不出不知從那裏學來和形成的「框框」。而因為教訓的陳義甚為屬靈,變成「離地」,與自身的生活和處境拉不上關係

所謂「生命讀經法」,是用「平常心」(fair mind)去讀,從看經文的上文下理,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那一段經文針對什麼事情,說了些人生的大道理和小道理。並不是每一段經文都有「大道理」,有時 我們心裏太多「大道理」,把它硬是套入經文去,而看不見其中的「小道理」。

要讀懂聖經,可以是那麼簡單。但是,讀過神學課程,甚至神學畢業,也未必懂得釋經。聖經是一本在希伯來,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氛圍和歷史背景寫成的「歷史文 學作品」,理解其原意,絶對少不了有些「聖經背景」的知識,如書卷成書時代,當時讀者的「生活處境」,和文學體栽。什麼是「生活處境」?拋個書包,德文是 sitz im leben。是那一類體栽?誰寫的?寫給誰的?若果把那一段經文從其「生活處境」的脈絡抽空出來,失去原意,就變成引錯經文解錯經了。

另一方面,讀經者和釋經者並不停留在經文的「原意」,而且要讓經文與當前的「生活處境」,或人生際遇連接,藉以省察心靈,表述自身,整合信仰,並承載生命。

正點讀經不止於尋求經文的「標準解釋」。所謂聖經應用,不是引合用的經文來確定自已的信念,證實自已的行為正確。按正意分解上帝的道,是和聖經的作者,聖 經的文本,當日的生活處境對話,與上帝相遇在今天的處境中,讓聖經燭照我們的世界,生命活和感受,獲得心靈的感悟和生活的力量。

2014523日寫於「心靈農莊

Tuesday, May 06, 2014

羅錫為牧師: 簡單地生活



簡單地生活

羅錫為牧師

     生活就是那麼簡單。日常生活需要的,兩個行李箱就夠裝載了。

    有人問我,退休生活怎樣?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不習慣的?
   我說,有三︰
一、沒有「固定收入」。退休就是過沒有薪水可支的生活,自然要省吃儉用。
二、沒有「固定工作」。牧師是退而不休的,一定有人找我做些差事。既然決定退休,就不會答應做「長工」,只做些臨時的,特約的工作。
三、沒大「固定地址」。直至今年四月,搬進「心靈農莊」。不過,也是暫時的。

     很少人像我們這樣安排退休後生活。去年2013年六月賣掉香港的房子,把二十箱家當書籍付運,提著兩個行李箱,搬進神學院暫住一個禮拜,然後飛去多倫多探親。原本打算在多倫多定居,離開麥咸市一個半小時車程的郊外,有一個十畝地大的退修中心,有意轉讓。跑去看一看。也在多倫多看看房子。然後飛北京和上海一行。折回到香港,為的是把四十箱書籍送到神學院,並協助分類,整理。我的藏書找到個家了,我仍沒有。回來加拿大,在片打小島租了個地方,住了四個月,其間到東歐訪問吉普賽人福音工作。又到南美洲旅行。至今年20144月,提著那兩個行李箱子,搬進大溫哥華市高桂林的「心靈農莊」。

     由於「心靈農莊」要拆建,所以付運的二十箱東西,(其中有四箱是代人運過來的),存在貨倉十個月,沒提出來。十個月來,無論寒暑,兩個箱子的衣物夠用了。禮拜天要講道,穿的是那唯一一套「單吊」西裝(洋服)。「心靈農莊」用的家具,是上手屋主搬不走的沙發和餐桌。借來床褥、電視機和廚具,住了一個月,不覺得缺少什麼。

    幸好,還有十五年前回港時,存在朋友土庫有二十多個箱子的書。久別重逢,愛不釋手,檢出兩箱子合用的,帶來「心靈農莊」備用,真正用得著的,只需要幾本最簡單的,基本的參考書。其餘的,包括線裝古書,全送給卡加利的神學院。

    簡單地生活,生活得簡單。

    生活,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太多,會把心靈的空間擁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