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t Shot

Bust Shot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圣诞节最想做的事……


罗锡为牧师

昨晚,和大女儿希贤有个约会,去圣约翰座堂听Cecilian Singers 的”Christmas By the Sea”圣诞慈善音乐会。诗班一共唱了十五首世界各地的圣诞诗,会众也唱了四首耳熟能详的应节诗歌。会后,教会的会友预备了「果批」、mulled wine和果汁。Mulled wine是热饮,一种英国人的饮料。不懂得他们用什么材料泡制的,喝进肚子,全身温暖。如何假如天气冷一点,圣诞气氛更浓。

希贤说,很怀念从前在加拿大过圣诞节、唱圣诞诗的日子。当时,将临期到了,就把圣诞树从车房拿出来,布置家居。那棵圣诞树女儿未出世就己经在那里,从香港搬到加拿大,直至塑照老化,折断、不能再用而退役。我们很喜欢唱圣诞诗,女儿们编制了自己的圣诞诗集,曾在家里和教会的圣诞节家庭聚会,让老老少少都唱得开心。我也收集了一些圣诞诗集,也有一大批圣诞音乐黑胶唱片,现在都没有唱盘机可播了。

希贤说,很怀念在加拿大的圣诞节日气氛和唱圣诞诗的日子。我也是。其实,圣诞节是一个教会的日子,家庭的日子。不过,香港生活太忙,圣诞节也商业化得没有了圣诞节的温馨味道了。

假如我有多一点精力和时间,我在圣诞节最想做的事,是开一个像”Christmas By the Sea”,简简单单的音乐会,让爱听爱唱圣诞诗的人都来,只做一件事—唱圣诞诗。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牧师的微笑


牧师的微笑

日期:2008-12-11

原來牧师,不用讲道,只是微笑,已經牧养了。

在上主日浸神信徒神学教育课程毕业礼后,有一位毕业同学走过来,对我说︰「牧师,看见你在台上不住向我们微笑,觉得你很慈祥。」
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形容我的「笑容」。第二天,一位硕士学课程毕业生,寄来跟她的合照,她说︰
「很开心在毕业典礼那天见到您!尤其您在台上向着我们一众毕业生的亲切温暖笑容!」
原来我的笑容不单慈祥,在冬日的下午,也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谢谢她对我这样说,让我以后会笑得更溫暖。
当天下午,我坐在主礼席上,除了向台下三百位毕业同学微笑外,没有别的事做。身体是疲累了,仍然向他们微笑,向每一个上台领学位、证书的同学微笑。因为他们为装备自己去事奉,为追求神学知识付出努力。我在那里是向他们一个一个致敬,因为他们都是神国的尖兵。
我习惯了把微笑挂在脸上,那是真切的、诚意的,因为踫面的都是我的弟兄姊妹,街坊邻里。如果有弟兄姊妹在路上或车上,偶然看见我脸上迷茫,或好像心不在焉,请原谅我。我不是「目中无人」,我可能陷入沈思中而已矣。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口耳相传的信仰

罗锡为牧师

「从此,以色列再有出过一位先知,能够如摩西一样,蒙耶和华选召,面对面承教;奉耶和华派遣,埃及向法老及全国臣民降下种种神迹与征兆; 并且如同摩西,在全以色列眼前,举手展示如此大力而可畏之极。」(申命记34:10以下)

这一段经文,耳熟能详,出自牛津出版社《摩西五经》,译者冯象。冯象不认是「基督徒」, 也非神学家, 却精通圣经原文,对圣经研究很有心得。他多年前开始翻译圣经,去年出版摩西五经,今年陆续出版了智慧书。

他干嘛要把圣经再次翻译?他说,通用了快一百年的和合本译得不够好。他用流畅、传神,生动的生活语言,并贴近原文原意,把圣经翻译出来。他的译本,经学者都认为洽当。

他说,基督教信仰从起初是藉耳传面授,而代代相传的,摩西五经尤其是如此。。他说,圣经大部份是历史事迹, 摩西五经乃经过很多年口头传述, 先是口传, 用人物、事件, 诗歌,故事来教导人。经文朴素, 少用哲理, 逻辑论证,而多用具体情节来表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藉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在神的子民的家里,和聚会中,流传下来。

信仰是代代相传的。神的话语要在家里世代传颂。冯象认为中文圣经应该要把这个特色译出来。连一位没有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中国学者都明白,并且把圣经朝这个方向,传神地,准确的翻译出来,让今天的读者能把圣经的故事,「读」得明白,「听」得清楚。

今年,我們教会的主题是「代代相传,实践使命」 我们要把我们信仰的经历,圣经的情节,下一代「口耳相传」。不单是主日学教室里的事,也是在家里,生活里的事。我的两个女儿年幼时, 常常向她们讲床边故事,很多是圣经故事, 今天她们仍未遗忘那些故事的情节。

「活出信仰、代代相传」 ,责任在父母,长辈,牧者,和教会的长者。信仰是这借口传面授,一代接一代,流传在上帝儿女的生活之中。而这一本冯象译的《摩西五经》,由非基督教出版社出版,在坊间发售,有助于上帝救恩的事迹,流传于民间,相传于世代。

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你要怎样对待耶稣?


罗锡为牧师

读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你会读到有些人「央求耶稣离开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只能有一个解释,耶稣把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颠倒了。如果他们给主耶稣一个位置,他们必会全然跌倒。

例如,我们能否得救。

通常人们不会这样问。只会问︰我做得够好吗?

当我邀请人信耶稣,或受浸时,有不少人会如此说︰现在还做得不够好,让我先做得好一点。这是用行为、言谈、举止作为判断自己和别人,作为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在上帝面前有没有地位的标准。

钟马田(Martin Lloyd-Jones)说,「这是一种肤浅的判断,是福音要对付的仇敌。」即是说,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与福音作对,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看看圣经,和主耶稣所说的福音是什么?福音百分百是上帝的恩典。耶稣的救恩,把审判的标准改变了,不再受道德和行为来判断。得救的关键是︰我是否接受主耶稣是我的救主。

钟马田所说的很有力,他说、假如我以道德和行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一定会被定罪,因为我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假如用犹太人的律法来审判,我就完全站不住脚。如果用圣徒的生命来判断,我得救的机会更微乎其微。如果用拿撒勒人耶稣所启示和活出的完美生命来评断,我只有死路一条。但是靠着上帝永恒的恩典,这一切考验都取消了。」(《新约福音讲章》)

只有一个问题仍留在我们面前。你能否得救,取决于你要怎样对待耶稣。你是否接受祂作你的救主?你是否让祂与你同在?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圣职的召唤


罗锡为牧师

年青时,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牧师?他们这样问,会以为一定有一种神圣的召唤和奉献精神,一个人才会接受圣职。

不要以为当牧师总会受人尊敬。未必然。我亲耳听过一位老牧师说,他爸爸有三个儿子,他爸爸说,大儿子读书很出色,供他读医,将来当医生。二儿子也很有才华,送他去读工程,学成是工程师。三儿子不是读书材料,所以由他去读神学,当个「穷传道」罢。这反映在上个世纪初华人教会传道人的身份和形象。

当然,传道是个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清高志业,但是,又要与「不穷不传道」这个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抗衡,于是,有一辈的传道人的自我形象偏低,而影响之大,可以问一问他们的儿女。念中学时,有同班同学她的父亲是当牧师的,当时出于好奇,问及她有一位牧师爸爸的感受如何。反应是出乎意外地负面,抱怨全家都捱苦。后来在神学院受造就时,一位当了多年的传道的校友对我说,做传道人有苦自己知,绝不会鼓励儿女继承父业。

今天情况大不同。读神学要求相当学历,社会地位提高了。薪水与要求的学历和工作的责任来衡量,仍旧抛离「大市」,可幸已不用捱穷了,因为有配偶的另一份收入支撑拉扯过去,一家的生活不算苦了。问题也在这个地方,既然传道人的生活不再清苦,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也相对地给淡化了。有时,有些人会以为传道人每个礼拜讲一篇道,到会友家中拜访拜访就「交差」,所以是份「优差」。

没有从天而来的召命,和为主牺牲的心志,而去传道活该自讨苦吃。可是,蒙召献身传道的人,也需要有人尊重他们的职份,并欣赏所作的工,否则也不容易干得长。有人鼓励,传道的生涯容易一点。不过,人的尊重和赏职,不是想当然,挫折也无可避免。所以,借用马丁路德一句名言作结︰「要逃避圣职,像逃避地狱的火。」圣职这一项崇高的托负,「明知十架在前头」的心理准备,也要面向它前行。